一组上海的黑白照片

我最近看到一组上海民国时期的照片,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有可能是我老了,怀旧了。我对这黑白照片还特有感情,不过这个感情有点过,过了毁我三观。
我原来所知道的民国史,是从1912年清朝覆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民国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小说,电影,如《包身工》、《茶馆》、《三毛流浪记》、《林家铺子》、《子夜》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中,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民国时代社会动荡、剥削残酷、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悲惨现实。

但是,我近来又从张爱玲、郁达夫、胡适、木心等人的作品中,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民国。
尤其是一系列以民国时代为背景的影视、小说,例如《情深深雨蒙蒙》、《倾城之恋》、《水云间》、《花样年华》、《一步之遥》等等,我们更是看到 了一个充满小资情调的民国时代——教会学校出身的贤淑大妈、出国留洋的文雅少爷、主仆情深的丫鬟、善良宽厚的豪门太太、持重仁爱的乡下老爷、还有爱国抗日的“黑帮老大”杜月笙。

《上海商业》 2013年第9期60-61,共2页。
关键词:民国时期 工资 、物价 、家庭月收入 ,普通市民 、汽车司机 、纺织女工 、人力车夫。
分类号 F244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作者:肖弟
文章摘要 :民国时期北京当时的工资和物价: 民国十四年(1925年)工资:胡适教授月薪500元,陈独秀教授300元,公务员鲁迅300元,顾颉刚教授400元,李大钊120元,郁达夫讲师为117元,普通市民家庭月收入15元,汽车司机20元,纺织女工16元,人力车夫旺季15元。
当时一百斤大米约2元。京、沪、广基本相同,上海当时有东方的巴黎之称,属于国际大都市,所以,收入还要高一点,尤其是在洋行、外资企业,我是问了度娘才知道的。

木心的《上海赋》里有一段描述:上海的弄堂里,挂在屋檐下的鸟笼子,鸟在笼子里鸣叫着;老人坐在门口的椅子上一边欣赏着鸟的鸣叫声,一边抽着水烟,品着春茶,看着几个小孩在玩耍(这是我凭记忆码下的,如有岀入还请见谅)。我想这就是民国的野史,与这些黑白照片,作一注解也八九不离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