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二·二八】
余泊高邮,邑中诗人孙芳湖、沈少岑、吴螺峰招游文游台;是东坡、莘老、少游、定国四人遗迹。席间沈自诵其《春草》云:“山经烧后痕犹浅,雪到消时色已浓。”余甚赏之。屏上有王楼村诗,云:“落日倒悬双塔影,晚风吹散万家烟。”真台上光景。螺峰云:“楼村以七律一联,受知于宋商丘中丞;遂聘在门墙,列江左十五子中,大魁天下。诗云:‘尊中腊酒翻花熟,案上春联带草书。’不过对仗巧耳。前辈之爱才如此。”十五子中,宰相、尚书,不一而足;惟李百药一人以诸生终。而诗尤超绝。
孙芳湖、沈少岑、吴螺峰,清代乾隆年间高邮诗人,事迹无考。
文游台,位于高邮市东山(亦称泰山)顶端的高台建筑。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庙(即泰山庙),因苏轼过高邮时与本地乡贤秦观、孙觉、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而得名。从此,这座本来依附东岳大帝神韵的庙台便独领风骚,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纷纷登台,一瞻风采,并留下千古不朽的诗文。是古秦邮八景之一。文游台西侧为明代建造的专为纪念秦观、苏轼、孙觉、王巩的古四贤祠,祠后是幽静典雅的秦观读书台,再往西为“映翠园”“重光亭”等古典建筑。文游台前为盍簪堂,四壁嵌有《秦邮帖》,乃清代嘉庆年间高邮知州师兆龙集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秦少游、赵子昂、董其昌等名家书法,由著名金石家钱泳勒刻而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东坡,指北宋文学家苏轼。
莘老,即孙觉(1028—1090),字莘老,江苏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词人、进士。是胡瑗、陈襄的学生;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是黄庭坚的岳父;是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曾任湖州、庐州、苏州、福州、亳州、扬州、徐州、南京等七州的知州。历吴江、太平县;神宗即位,任直集贤院,升右正言。因论副相邵亢不才,贬为越州通判,后恢复右正言,徙知通州。熙宁二年(1069),又入京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熙宁三年(1070),“右正言孙觉以奉诏反覆贬知广德军”,徙湖州。移任庐州,改右司谏。又知苏州,徙福州,再连徙亳、扬、徐州。后知应天府,入为太常少卿,改任秘书少监。哲宗即位,兼任侍讲,升为右谏议大夫。韩缜建议提升孙觉为给事中,被孙觉辞谢。后升任吏部侍郎,掌领右选,又改主掌左选。后提升为御史中丞,因病请罢,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元祐五年(1090)谢世。绍圣中,以孙觉为元祐党人,削夺职务追两官。徽宗即位,恢复其官职。历任七州,所到多有政绩。
少游,指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定国,即王巩(1048—约1117),字定国,号介庵,自号清虚居士,莘县人,王旦之孙。北宋诗人、画家。历宦通判扬州,可权知宿州,右朝奉郎,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有画才,长于诗。苏轼守徐州,王巩往访之,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苏轼待之于黄楼上,对他道:“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苏轼得罪,王巩亦谪宾州。后宦止宗正寺丞。晚年徙居高邮(今江苏高邮)。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见《四库总目》。
王楼村,即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清朝宝应人。积学嗜古,有盛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状元,授修撰。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皇舆图表》、《渊鉴类函》,分校二十一史诸书。因其耳聋,不为康熙所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罢官归。后侨居扬州,与乡士大夫论文为乐,士多从之游。式丹工诗,田雯、王士禛皆推许之,宋荦刻《江左十五子诗选》,以式丹为首。著有《楼村集》25卷、《四书直音》1卷及《灵豆录》。
宋商丘,即宋荦(1634年—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诗人、画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顺治四年(1647),宋荦(luò)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康熙三年(1664),被授予湖广黄州通判,十六年(1677),补理藩院判,迁员外郎。历官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康熙三十八至四十四年(1699—1705年),康熙皇帝三次南巡,皆由宋荦负责接待。四十四年(1705)十一月,升任吏部尚书。五十二年(1713年)春,加太子少师。同年九月逝世,享年八十岁,赐祭葬于商丘西陂别墅。宋荦为官正直,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笃学博闻,能诗文,工书画,精鉴赏,尤以诗享盛誉于清初文坛,一时文士多与之交游。并与朱彝尊、施闰章等人同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编著有《西陂类稿》50卷、《漫堂说诗》及《江左十五子诗选》等。
中丞,清代巡抚例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此职衔与古代“御史中丞”相类,故成为清代对巡抚的别称。
门墙,音mén qiánɡ,释义:1、连接大门处的院墙。唐·唐彦谦《夏日访友》诗:“童子立门墙,问我向何处。”借指门庭。宋·苏舜钦《送黄莘还家》诗:“顾亦念所亲,归心剧风檣。想当舍檝初,喜气充门墙。”2、老师之门。《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后因称师门为“门墙”。汉·扬雄《法言·修身》:“或问:‘人有倚孔子之墙,弦郑卫之声,诵韩庄之书,则引诸门乎?’曰:‘在夷貉则引之,倚门墙则麾之。’”唐·顾云《上池州卫郎中启》:“自随乡荐,便讬门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少年曰:‘倘不以驽骀见斥,愿拜门墙。’生喜,不敢当师,请为友。”3、指学术的门径。《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集注引沈明宗曰:“奈后人不察其理,反谓芍药酸寒,能伐生生之气,桂枝辛热,恐伤其血,弃而不用,以致病剧不解,只因未窥仲景门墙耳!”4、比喻某种事物的藩篱或屏障。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御贼当在门墻之外。”
《江左十五子诗选》,诗总集。清·宋荦编。十五卷。选录清初江苏诗人十五家之作一千一百九十首。人各一卷,以诗人在世先后排列为:王式丹、吴廷桢、宫鸿历、徐昂发、钱名世、张大受、管榆、吴士玉、顾嗣立、李必恒、蒋廷锡、缪沅、王图炳、徐永宣、郭元釪。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左即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东江南地区。书前有各卷详细篇目,于各作者名下列其字号、爵里,并以宋荦自序冠于书首。现存有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宋氏宛委堂刊本、民国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李百药,即李必恒(生卒年不详,约1706年前后在世),字北岳,后字百药。高邮人。少善病。稍长,以诗文驰名。屡蹶场屋,不得志,发为幽忧之疾,呻吟床褥,耳忽聋。康熙三十六年(1697),圣祖亲征噶尔丹,奏凯还,作铙歌千五百言以献。宋荦任江苏巡抚,招入幕府,待以上宾,为更字曰“百药”。必恒著有《三十六湖草堂诗钞》,传于世。宋荦刻《江左十五子诗选》,所录以必恒诗为最多。《清诗别裁集》:“李必恒,字百药,江南高邮人。邑廪生。宋漫堂中丞选江左十五子诗,厥后十五人中,殿撰一人,位大宗伯者一人,大学士者一人,馀任宫詹入翰林者,指不胜屈,而李丈以诸生终,且耳聋多病,年止中寿,何其厄也!然诗格之高,才力之大,可久者应让此人,事久论定,所得果孰多孰少耶?惜未见全稿,只从选本中录出,不无遗憾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