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社科国学与传统文化
君子难得有“好报”——舒生读《论语》之三十二

君子难得有“好报”——舒生读《论语》之三十二

作者: 舒文shuwen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23:01 被阅读118次

我们很多人是工作顺心的时候、生活如意的时候,才能生出“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一旦自己不如意了,就会怨天尤人,产生怀疑和抱怨,做出有违正道的事。虽然古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更多的时候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管他呢,吃饭大似天。

君子难得有“好报”——舒生读《论语》之三十二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如果穷困,他会安贫乐道,小人如果穷困了,就会啥事都能干出来,也就不管什么正道邪道了。这里,我们讲一讲孔子在陈绝粮的故事。

孔子离开卫国,在陈、蔡、叶几个小国之间辗转,之后接到楚昭王邀请,请孔子入楚。这个时候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商量,如果孔子入楚,楚国一定强盛,对他们不利,于是派人把孔子及其弟子围困起来,不让他们走,要把他们困死。这就是史书上讲的孔子陈蔡绝粮的事。孔子和弟子们被围困起来,出不去,也没有补给,断粮了。弟子们都饿的站不起来。有点像当年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味道。这时候孔子在干什么呢?继续每天带着弟子们讲习礼仪,弦歌不绝,饿着肚子唱。俗话说饱吹饿唱,就是吃饱的时候吹奏,饿着肚子适合唱歌,不知道是不是打这儿来的。

子路接受不了,我们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他对老天爷有怨气,恐怕对他的老师孔子也有怨气,他就去找老师说:君子亦有穷乎?就是君子也有这么穷困的时候吗?这个很符合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也就是经常说的“好人有好报”。既然我是君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那我就应该享天下之清福啊,至少应该在世界上处处行得通,处处受到欢迎啊,难道还会没饭吃吗?就像佛经里面讲的,念一句佛号就会有十方诸神护佑。如果坚守正道让我没饭吃,那我坚守正道干什么?恐怕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自我诘问。

显然子路在这种困顿的情况下,他对道德及道德行为的有效性提出了怀疑。站在功利的立场来看待道德的。从这个立场出发,得出的结论当然是:一个人,既然是尊崇道德的,既然是按照道德的要求做有德之人、行道德之事的,那他就理应受到道德的保护,理应享受实行道德该得到的好处和报酬。那是不是这样呢?

这显然不是道德的本质,道德并不是用来保证道德之人人生顺遂,至少这个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希望通过实行道德来保障自己得到某种利益,那就是变成了孔子所反对的:意、必、固、我,也就是事事心中都有个“我”字,处处眼里都有个“果”字,我怎么怎么样就应该怎么怎么样,这肯定不是道德的境界。

所以,孔子对子路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上面说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君子当然有穷困的时候,但君子安贫乐道。小人急了就会狗急跳墙、突破底线,君子不论多急,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不该干还是不会干。一正一乱之间,界限泾渭分明。

子路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对道德抱有很大的信仰,结果被老师这句话给打击的不轻。实际上子路对于道德的有效性抱有这样的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迷信。所以孔子用这样直白的语言来破除他的迷信:你不要以为做了好人就有好报。做了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且做好人也不是用来求好报的。如果你认为做个君子处处都行得通,到处都能得到欢迎,那我告诉你,错了。有时候甚至恰恰相反,君子正因为他讲道德讲原则讲操守,他追求进取却有所不为,常常被掣肘,时时被阻碍,往往行不通。这是对道德透彻的理解,有点悲壮的味道。

因为,君子维护的天地间的正气。人身上正气不足,邪气丛生就会生病。人世间邪气压了正气,就会天下大乱。我们讲我们坚守正道,就是呵护一份正气,传承一股文脉。如果这样想,吃点苦头又算得了什么呢?有了这样的境界,人生的格局就会豁然开朗。回过头来看看,陈蔡之间跟着孔子的那些弟子,都有很高的成就,也说明了他们经受住了考验,真正在正道上站稳了。我们应该以此为经验。

因为,道德不一定让我们成功,但一定让我们成人。不成人如何成功?同时,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被人需要的人,是有温度的人,是温暖的人。有这样的人在,世界就有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子难得有“好报”——舒生读《论语》之三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un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