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在总结成败得失时,他曾有一番精辟的论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然而,无论是以历史还是现实的眼光看,刘邦当时手下的一帮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令人不舒服的缺点和毛病,尽管“随(随何)陆(陆贾)无武,绛(周勃)灌(灌婴)无文”,但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地使用,确乎不易。
我们总结刘邦能成就伟业,大都认为他得益于善于用人。但是知人善任的背后是深刻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缺什么,进而涵养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比较浅显,和白话文无异。孔子说:子路啊,我跟你说的你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道理很简单,一说都明白,但知易行难。
人必须认同自己的有限性,才可能超越和超脱。认识自己“不知”,才可能达到“知”,这才是智者。“人贵有自知之明”,“多见其不自量也”等,均可谓夫子这句话的注解。夫子的学问有个特点,“极高明而道中庸”,它不仅仅是高深道理和严格思辨,而且更是生活修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学问。学《论语》与不学《论语》的根本区别是在生活中有没有自觉性的问题,尤其是道德的生活和道德的行为。也就是孔子说的,学了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由此打开智慧之门。
但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最大的障碍是中国人的“面子”,感觉承认自己不知道,是件很丢人的事情。其实,按照孔子的说法,一个人要诚实对待自己,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高明的智慧。否则,不懂的事,硬充自己懂,那才是真的愚蠢。历史上伟大的人物,遇事常说:你看怎么办?就如开篇所说的刘邦的例子,他有个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承认自己不知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伟大人物成就伟大的重要条件。
《论语》把这句话放在为政篇中,可见这是为政的大原则。为官者敢于诚实无欺对待自己,才能诚实无欺对待百姓。中国官场文化中有个通病,就是“官大学问长”,到了一定的级别后,就变成了全知全能了。领导有这样的偏好,手下便出现投其所好的“人才”。如此而来,各种逢迎拍马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官员不知道自己还有错的时候,失去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官僚体系掌握了价值体系,这样的体系下,必然盛产奴才。君不见,孔子时代对上位者,无非是回答问话时由“曰”变成“对曰”,加一个“对”字就是尊重了,说到底还是对等的;孟子更是说,王有“不召之臣”,虽是臣,但还有身份的;到了宋朝,在官文中就出现了下级官员自称“仆”,仆比臣的地位下降了很多;至清朝只能是“奴才”了,一路演化,官越来越高,臣越来越低,最终一起走向灭亡。
走进新中国后,有所改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日之功。时至今日还会经常在新闻里面出现一个县长的随口一说,也都冠以重要讲话,随便写几个字,就是重要批示。多少无知的官员,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桌子落实、拍屁股走人,走不出兴亡百姓皆苦的怪圈。看来这“知”与“不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及负国,何忍负之”。
虚心才能成就圆满。科学的决策方式该是:听多数人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
前进的速度不仅在于跑多快,更在于不折腾、少反复、莫回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