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花时间打开这部电影纯属是被这个奇特的名字所吸引, 文学与土豆皮馅饼?精神与物质?远方与现实?实话实说,这不是部令人惊艳无比的电影,典型的英式文艺片,胜在温馨、温暖、温润,你总能在电影中某个不经意间被触动心底的那一小块儿悲伤与温柔之地。
1946 年1月,二战后的伦敦,正在逐渐淡出走出阴影,白天残垣断壁的街道生活依旧,入夜衣着光鲜的酒宴如常。 声明渐起的女作家朱丽叶·艾什顿正在寻觅她的下一部小说的写作题材。一封来自英伦海峡根西小岛的信笺,让她看似职场情场一帆风顺的生活轨道驶入了未知。
写信者名叫道西·亚当,是根西岛上的一位农夫,他在旧书店寻到一本查尔斯·莱姆的《伊利亚随笔精选集》,在扉页上见到朱丽叶·艾什顿的姓名和地址, 一时兴起给她来信希望能寻求帮助。这位小岛农夫在信中如此写道:“在德军占领期间,查尔斯·兰姆令我获得了欢笑,尤其是他写及烤猪的那段。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也是因为一头烤猪才得以诞生,所以我感觉自己与兰姆先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女作家读完信笺,就如你我一样,一头雾水:烤猪?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这究竟有什么关系? 随着几次通信,朱丽叶越发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联系道西登上了根西岛,想要亲自一探究竟。随着她的探访,问题似乎得以解答,却又疑团渐起, 读书会中每个人似乎都在回避着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伊丽莎白,缺席但又无处不在的伊丽莎白。在朱丽叶的坚持中,谜底揭开,也揭开了战争铁蹄下每个普通人的伤痛、无奈和坚忍。
围绕在女主身边的三个男人(不离不弃的出版商、抛出大钻戒求婚成功的富豪,小岛上的养猪农夫)的感情戏,以及伊丽莎白的爱情设计(占领与被占领土地上的普通人),虽然有些老套但内敛克制不乏温情。片中打动我的是有关困顿岁月中读书会的离奇诞生,以及给人们带来的莫大心灵慰籍。
德军占领后搜刮走了岛上的粮食和牲畜,人人陷于饥恶、恐慌和压抑中。 伊丽莎白和家人私藏了一头乳猪,烤制后邀请邻居们来会餐,众人享受“丰盛”晚餐,烤乳猪和用土豆皮制成的甜点,暂时忘却了现实的残酷,享受食物和交谈的乐趣。然而回家途中他们偶遇德军盘查,情急之下伊丽莎白编造谎言,声称他们是参加日常读书会,讨论太过投入从而忘记了宵禁时间。在追问下,“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应运而生。侥幸逃脱后(在这里文学竟然让战争冲突按下了暂停键),他们不得不把这个谎言进行下去。在德军严密监控下,一群不怎么读书的人不得不开始了读书之旅, 连书都是在残破书店中趁黑夜慌张偷拿出来的。
他们是邻居但并不熟识,参与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人为了结识新友,有人希望在文学中寻找慰藉,还有人抱着分享邻里八卦流言的目的,或者是拿手甜点的独门配方......读书的热情被点燃,他们每周五的读书聚会,由被迫为之到全然享受,成了每个人“世外桃源”般的庇护所。灵魂与灵魂,生命与生命的交汇, 在文字中,在朗读中,他们彼此分享着喜怒哀乐,争论不休但却觉得越来越亲近。书、文字、文学为他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开了一扇门,给黑暗残酷的生活带来了宽慰。这里不乏许多经典名著和经典名句由角色体验并带给我们,听到让人不免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可与人知的创伤,需要被温暖,被疗愈。书,是能倾听心声的对象,是朋友,是导师...... 如果能够恰巧寻到同道之人和你一起,用心倾听畅谈感悟,那是多么幸运的时刻啊!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读到一本好书,是件令人极度愉悦的事。然而静心读书正日渐成为一种奢侈。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包括我自己)能有时间进行真正的阅读呢!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生活......, 让人心力交瘁,疲惫不堪。给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桃源”,一方“净土”,与对的人一起读书,绝对是一个愉悦的选项。
回到电影,影片带有浓重的英式风格,即便许多场景是在岛上,但风光不打折,浅灰色冷冰冰德国堡垒映衬下的田园海风依旧治愈动人。片中诸多《唐顿庄园》的熟面孔,演技自不必说(偶尔会有些出戏)。许多小情节小设计很是细致入微:比如满室摆满的奢华玫瑰与书页中夹着的一枝野花,奢华的晚礼服与朴素常服,满口抱怨打字声吵人的房东与没有打字声时的担忧关爱,读书会成员在呼呼大睡的德军监督员耳畔的调侃等等不一而足,于平淡朴实中见人心浮沉,人间冷暖。
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英雄和英雄时刻。英雄般的伊丽莎白,也只是做了普通人的选择。朱丽叶也是如此,战争中失去双亲的痛苦,在根西岛上与这群普通人的相处中得到了慰藉, 每个人的创伤都需要被温暖,被疗愈,用自己选择的方式。 这里,书和对文学的热爱,成为了拨动人心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