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a1f594e7e302散文
人之将死,其情可感:狱中的苏轼

人之将死,其情可感:狱中的苏轼

作者: 随心婷小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9-10-25 19:43 被阅读0次

在经历过杭州的畅达、密州的低落、徐州的复活和湖州的叩问之后,苏轼遭遇了他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劫难——乌台诗案。

文字的解读、文本的歪曲、些许的不快和恶意的歪曲,诗作文章,这个曾经被苏轼当作志向表达和情感宣泄的净土,变成了自己亲手种下的罂粟,也成为别人中伤的靶心。在当时的情状下,文本最初的含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读和认知。

有人曾说,苏轼是被冤枉的。这种观点,我认同,也不认同。认同,是站在文人的立场上,文学创作本身是依据自己的喜好和心声而凝聚的心血精华,无可非议。不认同,是站在政治的角度上,毕竟苏轼是个官场中人,有些选择是不得不做的。

率性,成就了他的文学成就;率性,坎坷了他的政治坎坷。

当苏轼因为曾经的作品而锒铛入狱时,他会不会疑惑,会不会心疼,百口莫辩也百思不得其解。曾经一时感慨、一时激愤、一时低沉写下的文字,竟然会被当做自己的罪证,这种无奈和恐惧,这种彷徨和绝望,一方净土,被玷污了。

当苏轼锒铛入狱,曾经年少轻狂的他,曾经在百姓心中是“优质父母官”的他,此时只是“阶下囚”而已。狱中,除了不忿不平和委屈之感,苏轼终究还是个凡人,还有无限的牵挂和留恋,还有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一条鱼的狱中餐,让苏轼以为自己的死期不远,于是留下了两首流芳千古的狱中之作: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是他写给弟弟和知己——苏辙的。与其说是弟弟,我更愿意认为,这是知己间的心语交流。我曾经率性写下的言辞,让我先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其实我这死后之身,处处皆可安葬,也没什么放不下的,人终有一死。只是一想到我死了之后,你会是怎样的伤心和孤独呢?还会有人和你鱼雁往返,诉说手足之情吗?还会有人和你回忆过往,安抚分离的孤独吗?还会有人和你袒露心声,共担风雨共享欢乐吗?中秋时,千里共婵娟都会是一种奢望啊!月夜下的你,是怎样的孤独和思念。往后余生,你的心声和谁说,更有尺素何方寄?!

我不在乎即将死去的自己,更担心的是活着的你啊!

在狱中的苏轼,回忆起那些只有兄弟间共度的成长时光,那些只有知己间倾诉的畅快细腻,这一生为兄弟太短,生生世世再续手足之情。

当苏辙接到这封信时,或许潸然泪下时,也会猜测苏轼得到了“假消息”。身处朝野之中,时局境况如何,他当然了解,苏轼不至于被判死刑。于是他将此诗封存,待得皇帝审判。据说宋神宗看到此诗之后颇为动容,不难想象,见惯了手足相残、亲情冷落的皇家之子,感知这时间竟有如此深厚的手足之情,会是怎样的心境!

在狱中,除了手足兄弟,夫妻之情、父子之情,也是苏轼放不下的担忧与愧疚。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与上一首不同,这是写给妻儿的一首诗。御史台中柏树阴森,凄凉的夜风,他在此刻留下绝笔。苏轼还是凡人,也会为死亡而感到恐惧。只是孩子啊,别被额父亲的遭遇和家中的现状所惊扰,你身上有真正的贵族之气,来日要找到属于你的一方净土、一片天地。这是他对孩子的期望——我不能陪伴你的成长,看到你将来的成就,但是你不要自暴自弃,你要记住,你身上有贵族精神,别被别人的言论所羁绊。

至于妻子王闰之,苏轼心中更多的,只怕是愧疚吧!与王弗不同,苏轼与王闰之之间,少了许多红颜知己的畅快,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平凡夫妻。王闰之不够懂他,却随他一路辗转迁徙流离,没有过上安稳的日子。丈夫有难、丈夫委屈,她只是个小女人,政治上的事情不能共担,然而生活上的照料从未疏忽。

对于一个有大志向的男子而言,仅仅照料衣食起居是不够的,但是她只能做到这么多,她尽力了。她也是个女子,也希望被照料,但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她知道她不如姐姐。也罢,既然做不了你心里的那个女人,那就做你身边的女人吧,只要你安在,只要我们的日子平安就好。

可是现在,连这都变成一种奢求!

重情的苏轼,知道自己愧对王闰之,只是此刻,他无暇顾及自己,身为家中的顶梁柱,自己死后,妻儿将会是怎样的凄苦艰难,他甚至不敢想,一旦想到了就魂魄不能安息吧!

只是死后,妻儿别再为了让苏轼葬身何地而纠结思虑,就葬在浙江西的常山吧,那里是王闰之娘家的地方(据资料)也是他魂魄可以安息之地,希望可以守护曾经有愧的妻子,回娘家的日子也不会太孤寂,有话可以时常来坟前倾诉,而不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种无助,他经历过,不忍心让妻子再承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狱中的苏轼,心中牵挂的不是功名利禄,不是自己曾经的坎坷与不平,而是与之休戚与共的手足和妻儿。当他被免除死刑,重获身体上的自由时,经历过生死劫难的他,身依旧,心不同。该放下的,就别再那么纠结了……

相关文章

  • 人之将死,其情可感:狱中的苏轼

    在经历过杭州的畅达、密州的低落、徐州的复活和湖州的叩问之后,苏轼遭遇了他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劫难——乌台诗案。 文字的...

  • 跟着璐瑶妈妈学~史地诗词

    今天我们来了解苏轼的宦海沉浮[微笑] 苏轼受乌台诗案的影响,锒铛入狱!狱中误认为大限已到,写下《狱中寄子由二首》,...

  • 世界很简单

    阴阳之道,变化之道,顺逆有道,在于其情。既知其情,则可捭阖,可顺可逆,可阴可阳。 欲知其情,先观变...

  • 《夜航船》之苏轼系列之三

    苏轼与王巩 苏轼对王安石的新党持有不同的意见,因而引发了“乌台诗案”。苏轼也在狱中被关押了100多天。 而新党还要...

  • 北城锦瑟·来世

    与君世代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题记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1. 登帝不授 北城纪年三百九十八年,帝君卒,其...

  • 2019-08-23读王安石传-荆公之时代上

    梁启超先生所著《王安石传》,为古文,不易读,然更觉其苍虬有劲,其情之真、痛之切、哀之甚,于字里行间可感、可触。恍如...

  • 苏轼的突围 2018

    3——当苏轼变成苏东坡,一段传奇开始了 在狱中度过艰难的一百零三日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开垦他的东坡。“乌...

  • 2019-11-12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 六叔最后的日子

    生命如同寓言,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都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六叔离世之前说的话,做的...

  • 漫游苏轼诗词

    吾对苏轼甚是情深,情来其诗词,情来其格调,仔细琢磨似乎两者兼有,又似乎两者都不全,正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之将死,其情可感:狱中的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se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