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见过姥姥,大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姥姥就去世了,我还没有出生。
我脑海中姥姥的的形象全部是从妈妈口中建立的。
我知道姥姥生病去世的一些小细节,没有完整的故事,妈妈没有说起姥姥健康时的只言片语,与姥姥关联的不是他们之间互动的母女故事,而是生病、死亡……
妈妈说姥姥做事细心周到,她做的针线活每个针脚都一样大小,齐整美观。妈妈和爸爸结婚的时候,姥姥给妈妈做陪嫁的棉被,妈妈说婚期还有一两天就到了,她看姥姥还是不紧不慢的一片片撕着棉絮,一层层的铺,这里厚了扯下来,那里薄了再补上,整张被子每一方寸必须一样薄厚。她因为着急跟姥姥生气,后来才知道这个时候姥姥已经生病了。
姥姥生病经历了误诊,发现后到北京做了手术,已经是晚期,医院要放疗,那个年代在北京长期放疗,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太不现实了,只能吃药治疗,拿了两瓶药花了六十多,两个月吃完,就再没有钱治疗了……妈妈说要是不误诊就好了……要是能放疗估计也能多活几年。我也只能安慰她,也不一定,到现在也有很多治不好的。
妈妈说她的体型像姥姥,骨架大、宽。姥姥去世时人瘦的成片了,哦,我也是这个体形,瘦的时候也不显腰。
妈妈说姥姥生病也一直坚持干活。她用簸箕一边把玉米面里的糠扬出来,一边告诫他们,别老是吃白面,那点白面不经吃,玉米面掺和着吃。她把孩子们的棉衣棉裤都提前做出来了,后面眼睛看不到了,告诉妈妈她们姐妹几个,等冬天的时候要是她不在了,让她们找点布给姥爷做条棉裤。
“你姥姥可喜欢小孩了,那时候你姐姐才一岁多,她抱着,虽然看不见,手在小孩脸上摸索,嘴里还喃喃地说,哎呀,我也看不见,可别杵着孩子眼睛”
我不太懂妈妈为什么总是提起姥姥去世前的那些细节,片段,我不知道她讲述这些事情时的心情,妈妈已经六十多了,她经历了半辈子的人事,谈起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应该是可以做到波澜不惊了,即使至亲,情绪也可以不浮于面。妈妈的思念、惋惜、悲伤不是鲜活的,但是在她失去妈妈后的每一天一直都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