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兮
从前听到“人定胜天”,会以为是人与自然的战疫,洪水来了要抗洪,森林火灾来了要灭火,瘟病横行时要治瘟。
总有一种源于自然的破坏力量,需要我们全副武装,同仇敌忾,不用永远都是在主动出击,也有被动的伤害。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突然间发现好像真正的敌人不是他人,也不是大自然,反而更像是我们自己。
《三字经》里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古时候也颇受争议,但就观察来看,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是会随着人心慢慢成熟,有了分别以后,对正确价值观的认识慢慢也产生了变化。
人之初,性本善,而趋近恶,也许并不准确,但确实人长大后的善良,也会变成有先决条件的善良,一切与个人利益不相关的事物才可以做到宽容慈悲,放过,事不关己,便可以高高挂起,但凡涉及到个人得失,也许就很难觉得无关紧要,更愿意锱铢必较。
姑且不论其是非对错,因为我们都不是圣贤,所以,谁也无法逃避掉人性中,自私,贪婪,怨妒的那一部分。
但也就是因为本性渐变丑陋的部分,常常让我们得到又失去,安然又惶恐,容易使整个人都陷入到不清明的状态里。
有种苦难是一种学不会适可而止的惩罚。
试想,如果知道疫情来了,也知道国家宏观控制疫情的不容易,在疫区里面,那些偷偷溜回老家的人,不选择偷偷跑回去,也许风险就会降低一分,至少在防疫工作方面是真正积极配合,有尊重也有重视。
人性是无法方法来看的,放大了以后人人都会变得不那么美好,现实永远都会有一部分人,偷偷跑回家,只为与家人相聚,只为那里危险,家中安全,回到家里还会自圆其说,“没事儿的,反正也没有人知道”更像是在狼狈的逃避死神,还假装镇静。
仅仅一个生活的细节,会体现出人与自然战斗的结果。假使没有触及生死,就不会有所畏惧,假如不是因为得到,也不会肆意挥霍,不懂珍惜。
有时候觉得我们该有敬畏之心的,敬的时候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畏的时候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谁都没有资格指责批判谁,只是在一个生存环境里,有一个我们共同学习遵守的准则在那里,那个准则趋向于善,也趋向于大义。
所以,任何时候,学会适可而止,总比过之不及要安全一些。
无论是财富,权势,才华,任何优越于他人的东西,都能自持不过分的享有和张扬,行之有余,惠济四方,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不能说那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一个人能战胜外面的世界没有什么了不起,关键时刻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大。
只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及时清醒,看清远方的路,长久有益的事情,与德有关,与善相连,多闻多修,余生安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