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因短视或情绪而忽视真相,没看透形式,被现象隐瞒,致无法抓住本质的智慧。
当今的网络媒体,信息碎片化式的泛滥;看直播、刷短视频时代,我们无法看到真相,所见所闻都是"成心"人想让我们看的,让深入思考变得不容易。
短视频通常剥离了事件的背景、前因后果和复杂性,只呈现最抓人眼球的片段。让我们似乎获得了"知识"的错觉,但实际上只是接收了一个"现象"。因此,让观众不自觉地依赖"认知捷径"来做决定。
"认知捷径"是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提到的「启发式替代」,也就是通过更简单的启发式问题,替代复杂决策。
这阵子抽时间撸串丹尼尔·卡尼曼写的《思考,快与慢》太开心了,建议你大可买来一二读,挺有帮助。
其中阐述的《系统一》、《系统2》以及"认知捷径"(启发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其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完美体现和极端放大。
我们快速的说一下这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属快思考:
它是自动、快速、无意识、不费脑力的思维过程。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的主要工具就是启发法(Heuristics),即“认知捷径”。
《系统二》属慢思考:
它是需要主动控制、有意识、缓慢、费脑力的思维过程。它负责复杂的计算、逻辑分析、批判性思考和自我控制。
所谓的"启发式替代"(Heuristic Substitution)这东西扰是《系统一》最常用的策略。
比如当遇到一个复杂、困难的问题时("你对这个政策有何看法?"),《系统一》会用一个更简单、更相关的问题来替代它("我喜欢这个发布政策的领导人吗?)"或"我最近在新闻里看到关于这个政策的消息是正面的吗?");然后,对这个简单问题给出答案,并让你误以为这就是对原始问题的回答。
我们刷短视频时,容易进入系统一,看书就是进入系统二。
短视频时代,如何极致地“喂养”系统一,并“饿死”系统二?
短视频的整个设计哲学,几乎就是为《系统一》量身定做的,并系统地避免了《系统二》的参与。
短视频通常在几秒钟内,就必须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它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快速的剪辑、戏剧性的音乐或标题,瞬间激发用户的情绪(好奇、惊讶、愤怒、快乐)。
这种高速、高强度的刺激,完全由系统一处理。等到系统二反应过来,想要深入思考时,手指已经滑到了下一个视频,系统二根本没有启动的时间和机会。
再说,系统一极度依赖情绪和感觉。做出爆款的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则深谙此道,他们往往不会提供复杂的背景和深入的分析(因为那是系统二的工作),而是直接呈现最能引发情绪反应的"现象"或结论。
还有平台的算法推荐,构建"认知捷径"的超级高速公路。
算法推荐是"启发式替代"的终极放大器。它的核心逻辑就是:
「因为你喜欢A(简单替代问题),所以你会喜欢B(原始复杂问题)」,你看看就是这么回事,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完全由"情绪和偏好"驱动的信息茧房。
在这个茧房里,你的《系统一》如鱼得水;因为,所有内容都符合它的"认知捷径"模式。而《系统二》由于长期缺乏挑战和锻炼,会逐渐变得懒惰和退化。如此长久下去,正是“启发式替代”的时代性胜利。
所以,不是人在这个时代"变得"不思考了,而是这个时代的环境被设计得让"不思考"(使用系统一和认知捷径)变得史无前例地顺畅、愉悦和高效;而让"慢思考"(启动系统二)变得异常困难、费力且缺乏即时回报。
举两个例子:1.韩磊"百万出轨门" ,网友凭小作文和模糊录音指控韩磊出轨,舆论一度偏向爆料者。
韩磊这方迅速报警并出具技术鉴定(如AI换脸证据),用法律手段澄清真相,造谣爆料者承认编造并道歉。
2.榆林教师因个人诊疗不满,发布针对医院的负面评价,引发当地社会关注。经核查,最后教师承认发布内容失实,并主动道歉删除。
刷短视频的行为,本质上是一场持续不断的、高强度的大脑训练,只不过它训练的是我们依赖《系统一和认知捷径》的习惯。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被情绪左右,被简单叙事吸引,被算法投喂,从而越来越难以进行需要耐心、克制和逻辑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科技是恶的,而是提醒我们,我们必须更有意识地去识别和对抗这种本能性的思维惰性。
卡尼曼写作该书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自身思维的缺陷,从而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能力唤醒那个懒惰的《系统二》,做出更理性、更审慎的判断。
在刷短视频时,我们能做的是保持一份觉察:「我此刻是被情绪带着走,还是真的在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