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豆腐相比,童年记忆里的海蛎饼与春卷又是另一翻味道了。
闺蜜从厦门回来时曾与她哥哥骑着小电驴满市场找那位阿姨买海蛎饼,就是为了再一次回味一下记忆里的味道。
那次她心满意足地在我面前说起,她说吃过那么多家的海蛎饼与春卷还是那位阿姨做得好吃,料足,香脆,不像现在很多摊主做得海蛎饼一点都不脆,料还缺。在闺蜜眉飞色舞的回忆里,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位身材圆润,短卷黑发,手里提着大红桶,每天早上十点多出现在村里叫卖海蛎饼的阿姨了。
那时候海蛎饼一个3毛,春卷5毛。老爸老妈整天在田里、山上忙碌。在他们急匆匆出门的瞬间,直接丢给我2块钱嘴里嚷嚷着:“等卖海蛎饼阿姨来的时候买几块饼和春卷留着中午吃饭。”我嘴里应着好好好,其实心里早乐开了花儿。
与众伙伴坐在小卖铺的长凳上,等着卖海蛎饼阿姨出现。当“买蛎饼——呀!”这个专属于那位阿姨的声音出现时,谈笑的我们立马寻着声音跑去。为什么说专属,因为那位阿姨总是把“饼”字拉得很长很长,然后尾巴还不忘用一个“呀”轻轻带过。
红桶旁一会儿功夫围满了馋嘴的我们,耳旁的声音全是“我要一块海蛎饼,我要一根春卷……”阿姨那胖嘟嘟的手轻轻掀开桶上的布,圆圆的海蛎饼油亮黄灿,就像刚从山头跳出来的太阳一样,整齐地占满半边红桶。春卷一根一根被阿姨竖立起来摆放,仿佛一位位忠诚的士兵默默守护着身旁的“金太阳”一般。阿姨的胖手在白塑料与海蛎饼、春卷之间快速跳跃,仿佛弹奏着一首极快的旋律。
我自然是不会忘记老爸老妈的交代,一般都是买3块海蛎饼,2根春卷,拿出一块海蛎饼与小伙伴们坐在长凳上啃起来。海蛎饼的边缘我最爱,特别酥脆。吃饼时我总是先咬几口,把整块饼里的馅吃完,啃成弯月形,然后才“喀哧喀哧”咬边缘,偶尔还把咬成的“弯月”放手中欣赏一番,直到手也变得油腻腻的才一口吃完。
只吃一个海蛎饼是不够的,很早以前我都会再加一根春卷。可是那位阿姨的春卷做得有点辣,不吃辣的我,吃过几次后,实在受不了舌头“咝咝”的声音,果断换成吃两块海蛎饼。有时候在想如今还是不会吃辣,是不是小时候被那春卷的辣吓的。(哈哈哈)每次吃完还不忘与伙伴炫耀:“你看,我今天又吃了两块油饼!”
老爸老妈从山里回来,看到桌子上剩的1块海蛎饼与2根春卷,瞟来一记白眼:“又偷吃,又偷吃。你表姐上次给你的衣服下次估计又穿不下了。”贪嘴的代价就是胖了好多斤,后来老妈带我去买裤子,服装店老板看我这副模样直接说:“不用试,店里没她穿的……”
豆腐可能是记忆里最深刻的,那代表着一天的开始与希望,而海蛎饼与春卷就似磨嘴零食,百吃不厌,虽然代价有点大,但吃的时候真的很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