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在本章从[百姓]的视角,阐述了人们对于[道]和[修道者]的看法。
太上:代指[道]或与道合一的[修道者]。下面先从代指[道]的角度体会一下。
不知有之:对于[道],[百姓]们很多都是不知道的,[不知道]这个词的本意即为[不知][道]。
其次,亲而誉之:有的[百姓]则相信大道,愿意亲近大道,赞叹大道;
其次,畏之:有的[百姓]则十分敬畏大道;
其次,侮之:还有的[百姓]不仅不相信大道,还会以贬损、侮辱的态度否定大道的存在。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此在这些[百姓]的心里,[信德]已经十分不足,所以才会不信大道。
悠兮,其贵言:面对这样的情况,[修道者]会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呢?随顺因缘,悠然自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贵言,一方面有少说话的意思,一方面有不随便传道的意思,遇到[亲而誉之][畏之]的人,也是可以传的。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即使传道,也不过是随顺众生的根机,启发其本有的智慧。众生觉醒,智慧显现,众生百姓也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在今天来说,[太上]这个词,基本已经成了[老子]的专用词,而且指的就是老子本人。
而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这个[太上]指的并不是老子自己,而是与道合一的所有修道者。
下面就从将[太上]理解为[修道者]的角度来体会一下。
太上,不知有之:真正与道合一的人,已经远离了各种名相,因此人们根本不知道他是一个[得道者]。
其次,亲而誉之:修道境界稍差一点的人,则尚未彻底远离名相,因此人们都知道他,都愿意亲近他,这样的修道者因此而拥有很高的声誉;
其次,畏之:修道境界再差一点的人,则使人[畏之]。[畏之]还可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敬畏],一是[畏惧]。因[敬重]而[畏之]尚好一些,因[惧怕]而[畏之]就更次一等了。
其次,侮之:修道境界更差一些的人,则其言行已经背离了大道,成了害群之马,为人们所鄙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背离了大道的人,其心[信德]不足,因此并非真正地信仰大道,对于这样的人,人们也同样不会相信他;
悠兮,其贵言:而与道合一的修道者,则无执无为,悠然处世,寡欲少言,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在圣人德行的感化下遵循天道自然规律,自然成就各种世间事业和出世间事业,成就之后人们也不觉得这是圣人的功德,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自然地获得了成功。
那么对于[观心]而言,本章内容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1、观心修行,[信]至为重要,不相信,不自信,则所有的修行都没有意义;
信,即相信[道]以及悟道的圣人,比如老子、佛陀,相信这些圣人的教导,相信自己通过学习、领会、实践这些教导,终有一天也会悟道。
信,还代表着相信[道]不在他方,而就在自己之内,自己同样是由[道]而生,必将复归于[道],坚信自己的[本性]即是[道性]、[佛性],与圣人们的[道性]、[佛性]无二无别,只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精进修行,必将悟道。
对于[观心]修行而言,向内寻找自己的真心,就是正确的路径,以心观心,直观自心,不断地增强自己的静定力和观照力,止观双运,就是正确的方法。
2、观心修行,应[悠兮,其贵言],即在自然放松、少言寡思的状态下进行观心修行,如果紧张就无法静定下来,如果话多思考多,就无法放下思虑以心观心直观自心。
3、太上,不知有之:观心修行之人,以内观修行为主,处世平常低调,不显山露水,专注于内修;找到了自己的真心、体证了自己的心性之后,依然时时刻刻安住于自己的真心,宁静、安详、朴素地生活,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观心修行,既要行为精进,又要心态放松。不要着急追求悟道,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按照正确的方法,一步步迈进,日久功深,功到自然成。修行,是一辈子的事,因此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当修行融入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本身就是与道合一的生活。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