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习录岁月拾遗圣贤书友会
【传习录读书札记207】格物内涵再深入

【传习录读书札记207】格物内涵再深入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7-21 18:05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下》第303条(黄直录8

以方问曰:“先生之说格物,凡《中庸》之‘慎独’及‘集义’‘博约’等说,皆为格物之事?”先生曰:“非也。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工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黄直问,《中庸》讲的“慎独”、孟子讲的“集义”、《论语》讲的“博约”,都属于老师讲的格物吗?

王阳明说,不是的。我所谓的格物,相当于慎独、戒惧。集义、博约,只是一般的功夫,不是格物。

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真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就是天地正气在人心上的体现,它充斥于天地之间,如陆九渊所说,平时无知无能,一旦遇到事情,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要遵循天道,要合乎道义,扩养自己的义。可见,道是客观的,是天道,义是主观的,是人义。

孟子说,持之以恒扩养义才能养成浩然之气,不是靠做几件仁义之事就能达到的,相反只要做了一件违背良心的事,浩然之气就不充实了。

孟子的“浩然之气”应该就是王阳明的“良知”,孟子的“集义”,是从善去恶的功夫,类似王阳明讲的“致良知,事上练”。

王阳明却说,“集义”只是一般的功夫,不是“格物之事”。有点令人费解。或许,在王阳明看来,“集义”是格物的功夫,是过程,不是格物本身,格物是正心,心即理,但义还不是完全的天理。或许有这样细微的区别。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在《传习录》第296条,王阳明指出,博学包括学习诗书六艺和事上练两个方面,约礼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上磨炼。博约的功夫已经很全面了,应该是格物的功夫,但也不是格物本身。

格物在正心,也许王阳明在讲格物时,更强调心上的功夫,这才是根本,而集义和博约都是事上的功夫,事上的功夫必须归于心,就是没有事情的时候,不与人交往的时候,内心依然是澄明的,所以他说戒惧、慎独才是格物之事。

相关文章

  • 【传习录读书札记207】格物内涵再深入

    《传习录下》第303条(黄直录8) 以方问曰:“先生之说格物,凡《中庸》之‘慎独’及‘集义’‘博约’等说,皆为格物...

  • 【 传习录读书札记07】格物致知:致良知

    传习录读书札记07:格物致知:致良知 【六】格物即格事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物,就是事。 心是身体的主宰,心之所发便...

  • 【传习录读书札记06】格物致知:尽心知性

    传习录读书札记06:格物致知:尽心知性 【六】尽心知性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王阳明和朱熹对它的解读完全不同。 朱...

  • 【传习录读书札记205】格物举例

    《传习录下》第298条(黄直录3)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

  • 阳明心学208――再论格物

    阳明心学208――再论格物 (2020年10月16日) 今天,听读《传习录》五,对“...

  • 【传习录读书札记141】格物须勇

    《传习录中》 第195条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

  • 20170424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阅读书籍:《阳明传习录》下 有效时间: 1小时 阅读困难:没有 阅读收获: 【1】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

  • 2017-07-23

    《传习录》第三天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为善去恶就是格物,也就是说要做到“仁义礼智信”。...

  • 格物致知

    读了王阳明心学,学习了王阳明的传习录,才知道格物致知的内涵。 原来格的这个物就是心中的这团气。这团气可能是正气也可...

  • 格物致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札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只要我们深入的探讨每样事物的道理,就能得到系统的知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207】格物内涵再深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xp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