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山居秋暝》意境探析
墨文:小羽
王维的诗大多体现出道教的出世精神和佛教的禅宗精神,且有着“空”、“静”的意味。意境是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王维的诗常达到景中藏情、无我之境的状态,意境气氛浓厚。
蓝华增先生说:“意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真诗与假诗,就看其意境的有无;诗的文与野,粗与细,高与低,就看其意境的厚薄和深浅。”[1]王维的手法细腻,“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莲”,这些意象,无不给人带来清新之感,空灵、清新的意境已定,情自然也在其中。
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关于意境的分类法,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后确定,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有我之境就是诗人的感情炽烈,形式上抒情比重大,甚至是直抒胸臆;而“无我之境”是指诗人的感情含蓄,寓情于景,在形式上写景比重大,甚至诗里只有隐含意蕴的景物而没有抒情主人公。[2]王维是将“无我之境”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位诗人。看那“山”是空的,天气,是有着秋天的萧瑟的,明月、清泉也在自顾自存在着,连其中的动——浣女,也是带着隐逸和自由的色彩的。诗人的眼睛看到这些,人在景物之中,其实又脱离了它们,与它们并存。诗人自身也成为大自然的一种“物”了,诗人在跟着大自然呼吸,也随着万物一样兴衰、周而复始。尤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诗人的内心是极其静的,是空的。月光在松林的间缝里倾泻下来,泉水在干净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只有心中无杂念无贪欲的人才能看到这些,王维早已脱离凡世,达到隐逸的境界了。隐逸、禅意,这些在我们读到诗句,进行联想的时候,也早已感受到了。
康德说:“诗人”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这“第二自然”不再是客观的自然,而是渗透和浸润了诗人审美理想的诗境化了的自然。在这个“第二自然”中,自然景物甚至被注入了人的生命。[3]在王维的诗中,诗人与物已经融为一体,互相渗透,难分难舍。在松林间照射的月光,在石头上流过的清泉,诗人在看着它们的时候,已然变成了它们,这简单的生命体,这遵循万物的规律而进行着的大自然,诗人已化身为它们,随心自在地过活,简简单单,无拘无束了。
诗人脱离了凡世,不再为功名利禄而烦心,也不为乱世的嘈杂所打扰。独居空山中,看明月,听泉声,看一看归来的浣女,停留在所在之处,由心所向。王维的出世精神和坦荡的性情早已脱离了心,脱离了诗歌。
而王维这首诗在意境的创造上,确实如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