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华夏大地和历史上,兄弟共同成就大事大业的,多有其人,也颇让人思谋:何以能够呢?与现代更接近、也容易让人思想清楚的,在我看来,典型的有曾国藩兄弟,鲁迅兄弟。今天,我们就通过《曾文正公嘉言钞 • 家书》来琢磨一下曾氏兄弟。
“弟此时以营务为重,则不宜常看书。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显然,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是为“与弟之箴言”——告知自己弟弟的人生事业之成就方法。可谓既有自己的心得,又有先贤的至理名言。
曾国荃真的听话吗?真的遵从兄长的教诲而切实坚守并努力作为吗?这怕是今人最感兴趣的问题。在此,我只能说对曾氏兄弟研读不够,尚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暂为一种可惜吧!
但可以断言的是,今人中不大遵从师长、兄长箴言传授与教诲者是比较多的,似乎能够不依靠真理而驾驭人生,结果怎样呢?是否“庸众”?不言而喻,可想而知。
于此,我倒想细细体味一下这曾公嘉言,略说己见如下。

“以营务为重,不宜常看书。”曾公此言,是为特别语重心长的。其精义在于防止“纸上谈兵”。曾国荃此时正在执掌军务,不读兵书,显然是不行的,但“常看书”就难免误入“纸上谈兵”。因而,曾国藩此言就是强调了“分寸的拿捏”,用现代语言把握,就是要注意辩证思维和辩证作为,亦即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不读书,有盲目之为,过于读书,则有教条主义之险,如此,则考验并挑战人的智能。而今之人,不是也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吗?
“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这是曾国藩自己的心得、人生经验的结晶,实际也是普遍规律——专心致志,才能精益求精,博杂各方必为分散精力,诸事不精,落得平庸。何以专精呢?我常想,人生一世,唯“吃饭”不离不弃,但却未必实现了“专精”,这该是普遍性的,何以?习惯成自然也。所以,做人做事而走向“专精”,必须打破固有的习惯作为,当然,“精益求精”的优良习惯是在坚守而不在打破之列的。至于打破固有习惯而走向“专精”,多有方式方法可选择,恕不赘言。
“耳不两听,目不两视”,“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是为曾文正公引证引论“专而精”问题的,对于今人,该是不言自明的,但却极具现而今的应用价值和效力。互联网时代,资讯纷纷扰扰,何以能够“耳不两听,目不两视”,“凝于神而用志不纷”,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确实是人生成就的重大而关键之要义。一日之中,稍有自我管控不力,“手机刷屏”就会剥夺宝贵时日,影响一日之要事的作为,这该是人人有所体验的。故而,当代人生成就,最在“目不两视”的“专而精”!
于“手机刷屏”中受害最重者,该是笃信“目不两视”的。我的结束此文,就用这句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