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

作者: pixiu小品文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19:40 被阅读155次

  小品文/高平

  读一部结局悲惨的小说会让人痛哭流泪,这是必然的。那么,一个美好幸福的故事,能不能也让人流泪呢?答案是肯定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便具有如此的魅力。假如您走进安妮的故事,读到最后流了泪,千万不要自责而应高兴,因为这说明您是一位有理想有情怀、有爱心又正直善良的人。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成名作,小说于1908年出版后很快畅销四海,几个月内就再版了6次,一年后英国版也印刷了15版。这部作品从头至尾洋溢着一股清新美好、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气息,数亿读者从小安妮的人生故事中读出了甜美的味道,觅到了幸福的密码,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当时,大文豪马克吐温已是71岁的白发老人,读过本书后,深感小安妮的心志照亮了自己的暮年。于是,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马上给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写了一封信,激动地盛赞:“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

  与此同时,千百万崇拜者的信如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到爱德华王子岛的女作家家中,人们热切地希望知道“小安妮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在读者的呼吁下,34岁的露西开始撰写小安妮的续集。这一写,就是30多年。她一鼓作气写出了8部长篇,从女孩的童年一直写到她的儿女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从而一本一本地把安妮的故事写成了系列。在30多年的时光里,露西的文字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而读者的支持与鼓励又成就了这位非凡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著作总计超过了500部(包括没有被出版的作品在内),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读小说,其实就是在读作者的心。安妮的故事很平凡,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轰轰烈烈,有的只是涓涓细流般的情感释放与一个个梦想成真的过程。读露西的文字仿佛有一条小溪在我们心头流淌奔腾,时而轻歌曼舞,时而激越澎湃,一路跳跃一路欢唱,所到之处无不滋润着两岸的风景,激动着每一个不甘平庸的灵魂,让人们从中获得阳光、希望、爱和无尽的力量。这就是作品的魅力。

    (一)故事情节

  加拿大,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一栋有着绿山墙的农舍,四周百花吐蕊,果香浓郁,宁静优雅。马修和玛丽拉就生活在田园诗意般的阿冯利小村。他们是一对未娶未嫁、无儿无女的老兄妹,哥哥马修今年已经60多岁。随着年事渐渐转高,俩兄妹准备去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以便帮他们照顾打理农庄上的活儿计。

  斯潘塞太太很快来了消息,说她已经帮忙选好一个孤儿,此刻人已上了火车,需要马修到车站接走。

  那是6月一个的午后,阳光明媚,马修驾着马车向布赖特河火车站而来,他的心情是激动并充满期待的。消息灵通的邻居雷切尔•林德太太却已来到他家,此刻正和玛丽拉在家里讨论着这一桩大事。

   “一个男孩,天哪!听说你们要领养一个男孩!从一个孤儿院!这世界无疑是要翻了个儿啦!听着,玛丽拉,老实对你说,你正在干一件傻透了的事-一件担风险的事,纯粹是这样。”雷切尔太太直言不诲地说。她是村子里有名的百事通,哪家有个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耳朵;哪家有个喜事丑事,都要在她的口里变得沸沸扬扬。一句话,她是那种不太遭人喜欢的长嘴妇。不过,她人倒是心直口快,没有坏心眼。

   “听我说,玛丽拉,我不知道你会得到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不知他的性情怎样,父母是谁,他将来又可能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啦,就在上个星期我还在报上读到,说小岛西部的一对夫妇从孤儿院领养了一个男孩,他半夜里烧了房子-是故意放火的呀!几乎把他们在床上烧成了灰。我还知道另外一个例子,一个被收养的孩子有吮吸鸡蛋的嗜好,他们没法儿让他改掉这个毛病。如果你征求我的意见,我会说,老天保佑,这种事想都别想。可事实上,玛丽拉,你并没有这样做……”

  玛丽拉的心头一阵一阵翻腾,雷切尔太太喋喋不休,越说越起劲儿。“好吧,我希望会有圆满的结果。如果他放火烧了绿山墙农舍,或者往井里放了毒药,到时候你可别埋怨我没提醒过你-这是新布伦斯威克发生的事,那里一个孤儿院的孩子就这么干了,结果全家痛苦不堪地丧了命。不过,这个例子里的孩子是个女孩!”

    玛丽拉的心忽上忽下,无力地反驳说:“可是,我们又不是去领个女孩!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要个女孩子。”

  最后,雷切尔太太带着一股愤愤不平之气离去,拐出院子还在嘀咕,“马修和玛丽拉一辈子都是单身,性格孤僻。再说他们从没养育过孩子,对于孩子一无所知。唉!绿山墙农舍马上要有个孩子了,想起来都不可思议……”

  马修来到了火车站,发现阴差阳错,孤儿院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头发通发、满脸雀斑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安妮•雪莉,10岁。火车已经开走,她正坐在一个大行里包上等着要领养自己的主人,行里包就是她的全部财产。

  怎么办?天色已晚,起雾了。总不能把这个衣衫褴褛、可怜巴巴的小姑娘扔在荒野吧?

  回家的路上,马修一言不发。马蹄声在嘀嗒嘀嗒的轻响,小安妮却自顾自地讲个没完没了。说实话,这个女孩与众不同,快到家的时候,他竟然有点喜欢上了她,不是一个男孩又能怎样?可是,这该怎么向玛丽拉交差,她性格那么孤僻倔强,家里都是她说了算……

  当天晚上,绿山墙农舍的气氛并不好。小安妮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出生3月后,父亲病逝,4天后母亲也因热病去逝。邻居托马斯太太收留了她,那是一个有4个孩子的贫困家庭,托马斯先生还是一个酒鬼。小安妮8年那年,托马斯太太一家要搬到外地,于是把她委托给了哈德蒙太太。这个家庭有8个孩子,光双胞胎就3对,小安妮基本是在照管这群孩子中长大的。可惜,2年后,哈德蒙先生被火车轧死,一家人拆的四分五裂。哈德蒙太太把孩子分送给亲威,自己去了美国。没有办法,安妮来到了霍普敦孤儿院。4个月来,她早受够了。昨天,听说有人要领养她,要来到美丽的绿山墙农舍,她高兴的一个夜晚没有睡觉。可如今迎接她的是……

  马修在屋里院外进进出出,假装忙忙这个,忙忙那个,不敢说什么,时不时地偷偷瞟一眼妹妹的脸色。玛丽拉完全猜到了他想留下这个孩子的愿望,但她决心已定,“一定要尽快想办法把孩子送回去,我们要是的个男孩”。小安妮一夜没能睡好,“既然不想要我,你们为什么还要伤我的心,为什么还要让我怀着满心的希望离开孤儿院”。

  第二天下午,马修和玛丽拉才决定留下这个女孩儿试试。她能说会道、活泼乐观、酷爱幻想,看着让人心疼同情。然而,个性太强了,激情四射却略带叛逆,频繁地闯祸。先是受不了邻居雷切尔太太的挖苦话,“哟!孩子,往前来,让我仔细看看。啊!我的天,有谁见过脸上有这么些雀斑的女孩?头发红的跟胡萝卜似的。”安妮最害怕人们嘲笑她的红头发,为此大发脾气,“你怎么敢说我又瘦又丑,雀斑脸,红头发?你是一个粗暴无礼、毫无感情的女人!”

  紧接着,她因爱慕虚荣,偷偷动过了玛丽拉的紫晶胸针,还把好友戴安娜“灌醉酒”;在招待牧师夫人阿伦太太时,误把镇痛涂抹剂当了做蛋糕的调味品;在学校与男生吵架,只因吉尔伯特•布莱思说她是个“红发鬼”,为此她还有好长时间不愿去学校;与同学打赌,爬上屋脊行走,不小心掉下来,摔坏了腿……

  当然,这个孤儿并非一无是处,知错必改、待人真诚。事后,她向雷切尔•林德太太道了歉,还利用从小照看儿童学来的经验,救了突犯喉头炎的明尼•梅的命;她心存美好、爱幻想,发挥这个优势,在学校组织成立了故事会;她和好友戴安娜一起,给院子及阿冯利小村的每一个神奇美丽的角落,都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比如“情人的小径、闪光的小湖、森林女神的水泡、柳池、紫罗兰溪谷、白桦小道、悠闲的旷野”等;参加朗诵比赛,获得专业演员的高度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修兄妹刻板的生活被彻底颠覆,安妮的个性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聪明勤奋,学习用功,15岁那年以全岛排名第一的惊人成绩,进入女王专科学校的大门,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应该用2年才能完成的课程,获得教师一级资格。16岁,又赢得了由英国人颁发的艾弗里奖学金,大学的录取名单里她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个假期结束,她就要去雷德蒙徳上大学了。

  然而,就在好事不断、佳音频传之际,家里的全部存款因银行破产而丧失,马修听到消息,心脏病突发去世,整个家庭陷入困境。玛丽拉的视力也出了问题,她决定卖掉绿山墙农舍,除了治病,一定要想法儿支持安妮到外地上大学。

   一天傍晚,年迈体弱的玛丽拉讲了自己一生未能嫁人的秘密。年轻时,他爱上了一个英俊聪明的小伙子,人们都承认他是她的恋人。可是因为双方吵了一架,对方主动请求她原谅时,玛丽拉并未答应,她当初只是一时来了脾气,想治治他。结果,他再也没有回来……这个人就是吉尔伯特•布莱思的父亲。吉尔伯特•布莱思就是早先嘲笑安妮是个“红发鬼”的男孩,如今他已经长成一个帅气务实的小伙子。自从那次吵架之后,二人至今不说话,虽然他们许多来一直是同学,是班级里的一对暗暗叫劲的“学霸、劲敌”,成绩不是这个第一,就是另一个排第一。

  很显然,玛丽拉的意思是,如今安妮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到了该谈情说爱的年龄。她该怎么办?主动与吉尔伯特握手言和,甚至于爱上他吗?其实,她真的是爱着他的。这个秘密,又怎么能逃脱世间最亲的人-玛丽拉的眼睛?

  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大学,将来当一名教师,是她最大的梦想。然而,她能够把玛丽拉一人留在家吗?马修刚刚去逝,玛丽拉还没有完全从悲痛中脱开,家里多年的积蓄全部丧失,相伴并给予她无限温暖与阳光的绿山墙农舍,非的要卖掉,以支持自己上大学吗……安妮在深深地思考着。

  上面就是《绿山墙的安妮》的故事,它以清新优美的文笔、真切感人的故事、深刻的人生道理,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二)作者露西的一生

  1969年,著名的外国文学专家李文俊曾经对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1874-1942)的经历作过专门的寻访。下面,我们根据寻访及其它公开资料,把作者的情况整理如下:

  1874年11月31日,爱德华王子岛北部的一个小村-克利夫顿(现新伦敦),露西就出生于此。她两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商人)不久便再婚,并搬离爱德华王子岛,后定居于加拿大西部。从此,她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许村。小露西对大自然终身热爱,这一点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强烈的诗意表现,这与她在海岛上度过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

  1893年,在卡文迪许完成了学业后,她来到夏洛特敦,仅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便在威尔斯亲王大学完成了一个预计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课程,而且获得了教师职照。她边当教师,边继续升造,1896年来到新斯科细亚哈利法克斯市,完成了戴尔豪斯大学的文学研习。之后,在岛上的几个学校担任老师,1898年外祖父去世,露西为了照顾外祖母,回到家乡。

  她自幼喜爱文学,9岁开始写诗,15岁时一篇作文获全国竞赛三等奖,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1904年春,开始创作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处女作遭到5次退稿后,终于在1908年被佩奇出版社慧眼相中,一跃成为畅销书,一年中重印6次,第二年英国版也印刷了15次。她的崇拜者遍及世界各地,两位前英国首相斯•鲍德温和拉•麦克唐纳都承认自己是“安妮迷”。

  37岁时,露西与比她大4岁的牧师(埃温•麦克唐纳)结婚,此前二人相恋已有八年。婚后,育有三子,最小的儿子生产时死亡。接下来,除了做家务外,她还担当起牧师太太的一切“社会工作”,比如主持主日学校、义卖、圣诞演出、与各种各样的人谈心……在忙碌操劳的漫长岁月里,她每天要挤出几个小时来阅读和写作,还要翻读一两本侦探小说。

  她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一天只睡5-6个小时,一辈子辛勤耕耘,成果累累。为了回应读者,围绕“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连续写出8部续集式的长篇小说。如果加上没有被出版的作品在内,露西一生的著作总共超过500部,均被收藏在加拿大的圭尔夫大学,仅私人日记就写了10卷。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1942年4月24日,露西病逝,葬于卡文迪许公墓,享年68岁。墓地不远的地方,就是小说的创作背景-绿山墙农舍。现已建成博物馆,室内再现了安妮、马修、玛丽拉的房间,仿佛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小说里令人神往的“情人的小径”、“闹鬼的森林”、“白色的欢乐之路”都围绕在墓地周围。入夜,可以听到“闹鬼的森林”在呼啸、“红色的海滨”涛声阵阵。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少是来验证自己读小说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的。

  一个作家在逝世后如此受人爱戴,一个作家的故乡能因为她笔下人物、景物的迷人魅力而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在此,让我们以一位网友的肺腑之言,再次向这位女作家呈现给世人的宝贵财富致敬。“假若我11岁的时候看了这本小说,我想,在尽情地去描绘金色的童年图画中,一定会平添几道亮丽的色彩。那时候,我们可以任性,可以轻狂,可以固执,可以整天沉浸于自己的极为绚丽的幻想中,可以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真的,活着就是要令自己每天都过得精彩,像安妮那样,不对吗?”

    (三)小说的特色

  从上面的经历,可以看到小说里,有作者许多的真实生活的影子,否则也不会写得如此真切动人。

  1、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点鲜明。安妮富有的乐观上进心、叛逆的个性,都是露西本人性格特征的体现。她幼年丧母,又得不到父爱,因此作品中出现的孤儿意识和孤儿形象,并非偶然。玛丽拉古板守旧、严格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来自于她外祖母的形象,据说她喜欢用僵硬的宗教信条来约束儿童天真活泼的心灵。有一次,露西因为淘气,被外祖母罚跪,祈求上帝原谅,并承认自己是一个坏女孩。这件事使露西非常反感。在小学校里,她也挨过老师的鞭子,并为自己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感到气愤。这难道不是和小安妮的叛逆表现相仿吗?

  2、清新而诗意的文笔。读这部小说,我们明显会感到作者是一个热情洒脱、富于幻想且有理想目标的女性。在她的笔下,大自然和周围的景色总是那么灵动活泼,乡村的生活又是那么的淳朴温馨,对少女天性的摹写又是如此的贴切到位,加之那幽默智慧的文风,读来让人赏心悦目,仿佛走回了难忘的童年,跳跃在一个梦幻般的诗意田园,人生的长廊里处处充满着阳光和梦想。

  3、独特的叙事方式。从整部小说来看,故事的情节90%是通过主人公小安妮大段大段的口述,向家长汇报谈心来完成的,并非依靠事件本身的发展来叙述的。安妮一会儿说“玛丽拉,我为自己犯的过错而后悔,我要把祷告词好好准备一下。其实,最近我一直忙着……”,一会儿又说“玛丽拉,今天在学校的音乐会上我做了一件事……林德太太说的很对,以前我还和她吵过呢!想想我那时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这种表达方式在写作上也是极其少有的,给人的感觉很亲切流畅、口语话,非常切近生活。

  4、故事里浸润着朴素的道德教化。也许这和露西作为一位牧师太太的经历有关,文字里到处充满了哲理性的话语。虽然她不是哲人与思想家,但通过直白的语言,讲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从这个角度说,本书的教育意义和励志作用很大。有评论为证,“我们从小听灰姑娘、白雪公主的故事,她们饱受磨难,最终凭借魔法和外力获得了人生转机。而安妮是个孤儿,她最终获得幸福的生活,凭借的完全是自己,没有魔法、没有仙女、没有王子,只有自己。这是最真实、最温暖、最接地气的励志故事”。

  按通常的定位来说,《绿山墙的安妮》属于儿童读物,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而我觉得,它也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励志经典。因为一只“丑小鸭”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逐渐为周围的人所接受,最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年轻人读读它,会无形中激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中年人读读它,同样会觉得时不待我,应该以小安妮为榜样,抓住人生最美的时光,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用灿烂的光辉来回报上苍赋予青春与生命的意义。上了年纪的人读读它,会不自觉地随故事情节回到自己的童年,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品鉴人生的韵味,从而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

    (四)几点祝愿

  以《绿山墙的安妮》为开端,有关安妮的系列小说共有8部,为了便于大家阅读时参考,我们按女主角一家人生活的年代(而非出版时间)排序如下:

  1908年:《绿山墙的安妮》,写安妮的童年。

  1909年:《阿冯利的安妮》,写安妮当小学教师。

  1915年:《海岛上的安妮》,写安妮在学院里的进修生活。

  1936年:《风杨村的安妮》,写安妮当校长时与男友书信往来。

  1918年:《安妮的梦巢》,写她的婚姻与生的第一个孩子。

  1939年:《英格尔赛的安妮》,写她又生了五个孩子。

  1919年:《虹谷》,孩子们长大的情景。

  1921年:《英格尔赛的里拉》,写安妮的女儿,当时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上面就是露西在读者的呼吁和期待之下,30多年里写出的一本本小说。作者以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情怀,把安妮的故事写成了一个包括两代人的完整系列。可以说,从安妮的童年一直写到了其儿女长大成人,并结婚成家。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举!最后,让我们提几点愿望,以结束本文。

  第一、愿每一位家长都能读一读这部小说。玛丽拉如何引导、教育小安妮的作法,贯穿全书,相信您定会从中受到诸多启发和借鉴。在此,我们推荐马爱农的译本,他是《哈利•波特》一书的译者。

  第二、愿每一位儿童都读一读。它应该是陶冶性情、树立理想、培养心志的首选读物。如果您的孩子还小,可以由家长把它当睡前故事,讲给他们听听。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在睡梦中都能像小安妮一样,有理想、有幻想、有抱负、有爱心、知错必改,崇尚美好,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茁壮成长。这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言,“好幻想的天性,使安妮的精神世界异彩纷呈,使她在绝望中看到了生路。通过幻想,她巧妙地弥补了人生的种种遗憾和许多苍白之处。因此说,她的幻想是诗性的,而诗性的人生无疑是最高等级的人生。”

  第三、如果您有机会去加拿大旅游时,一定不要忘记去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走走,感受一下绿山墙的农舍带给人们的爱、希望、阳光和力量。无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该是最为明智的做法了。

露西故居·爱德华王子岛

《绿山墙的安妮》: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著),马爱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 绿山墙的安妮

    我看的是绿山墙的安妮第三章,安妮来到了绿山墙农舍。 讲的是马修把安妮带回了绿山墙农舍,可是,玛丽拉看到了...

  • 读书打卡――11.10

    丛千惠第二十次读书打卡 书目:绿山墙的安妮 主要讲了安妮来到了绿山墙,可是绿山墙的玛丽拉女士不喜欢安妮,想要把她重...

  • 绿山墙的安妮

    我读的书是绿山墙的安妮的第五章,安妮如愿留在绿山墙农舍。 讲的是玛丽拉上楼去看安妮,还让她弄,然后,让安妮说...

  • 《绿山墙的安妮》| 安妮这个小说人物叫人过目难忘

    《绿山墙的安妮》| 安妮这个小说人物叫人过目难忘 这小说写得唯美又清新,那个住在绿山墙叫作安妮的小姑娘,着实可爱...

  • 读书打卡

    今天我读的是《绿山墙的安妮》 第十五章 转眼间,安妮来到绿山墙农舍已经一年了。...

  • 绿山墙的安妮

    看完绿山墙的安妮,越到后面越感动! 马修的离开给安妮和玛丽拉带来很大的冲击。 就在玛丽拉想卖掉绿山墙的时候,安妮决...

  • 读书打卡

    今天我读的是《绿山墙的安妮》 第十一章 红头发风波 安妮在绿山墙农舍的日子越来越长了,她渐...

  • 齐帆齐微课(3):《绿山墙的安妮》:愿你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惊奇感

    成年之后,除了《小王子》之外,我最喜欢看的童话书大概就是《绿山墙的安妮》了。 有人说,看过《绿山墙的安妮》之后,你...

  • 绿山墙的安妮

    近来,我读了一本好书,这本书就是《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是一个农庄的名字,书中的主人公安妮就生活在这里。 安妮...

  • (习作171)读后感

    平阳县中心小学 三年(3)班 谢骏昊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读完《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我喜欢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绿山墙的安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vg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