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之死,后人一直有一种怀疑,认为他是死于司马懿“借刀杀人”的阴谋。
怀疑的依据出自《三国志·张郃传》裴松之注引的《魏略》。据该书记载,当蜀军撤兵、司马懿命张郃追击时,张郃起先是抗命不从的。他给司马懿的理由是:“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就是说,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对被包围的敌军务必留下逃走的缺口,对撤退的敌人也不要追击。
当时,蜀军是因缺粮而主动后撤的,之前还打了一场大胜仗,战斗力和建制都保存完好,在此情况下追击肯定没有胜算,且极易遭到埋伏,所以张郃的抗命是完全有道理的。
然而,司马懿不听,还是强行命他出兵。张郃无奈,只好从命,结果就在木门道白白丢掉了性命。
若《魏略》的记载属实,那么司马懿借敌人之手杀死张郃的嫌疑就非常大了。
因为明知诸葛亮十有八九会在险要地形设伏,还强迫张郃追击,这样的举动很不正常,明显违背用兵之道。而且,此时的司马懿也完全具备除掉张郃的动机,理由如下:
首先,张郃此前一直在夏侯渊、曹真麾下,长年在西线与蜀汉作战,与来自中枢的司马懿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双方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难免发生龃龉。回顾前文,双方至少有三次意见不合:一是张郃提议在雍县、郿县驻兵,被司马懿否决;二是张郃挑头反对司马懿消极避战的做法;三是司马懿命张郃追击蜀军时他抗命不从。因此,司马懿完全有理由将张郃视为异己。
其次,从张郃的资历和作战经历来看,他在西线魏军中的威望是相当高的,否则当年夏侯渊战死时他也不会被众人推为临时主帅。而司马懿是直到此次战役前才仓促“空降”的,威望本来便不如张郃,加之其消极被动的“乌龟战术”又不被多数将士理解,甚至遭到嘲笑,最后硬着头皮进攻蜀军又遭遇惨败,这对他的领导地位和权威无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司马懿若不设法改变这种局面,接下来该如何指挥这支军队?又如何抵御蜀军的进攻?
最后,张郃是第一个站出来公然批评司马懿“乌龟战术”的。正因为有他这个威望甚高的宿将挑头,军中众将才会纷纷站队,给司马懿施加了极大的压力,而贾栩和魏平这两个普通将领也才敢公然嘲笑身为帝国重臣和三军主帅的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必然会将自己威望受损、遭受羞辱的原因归到张郃身上。换言之,在司马懿看来,他若想坐稳主帅的位子,顺利地指挥这支军队,不再让属下质疑他的战略战术并对他进行掣肘,那么张郃就是他必须除掉的最大障碍。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排除异己、树立威望的角度,还是从“一山不容二虎”、维护领导地位的角度,司马懿都有足够的动机置张郃于死地。若纵观司马懿的一生行止,“权谋”二字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无处不在的。所以,略施小计干掉张郃,对司马懿而言实在不是什么难事,更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