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辩读书简友广场
谈谈儒家的忠恕与仁义

谈谈儒家的忠恕与仁义

作者: 糖醋花生米 | 来源:发表于2025-09-16 23:43 被阅读0次

儒家讲究道德,它应当分开来看,即道和德。儒家认为,世间万物各有其道,只要各行其道,世界便会有序地运转。而对于灵长类生物的人类来说,是有意识和能动性的,因而在‘道’之中还强调‘德’,将‘德’作为社会中遵循的准则。在理想状态下,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道’里的,有道即有德,德即体现在仁义之心和忠恕之道上。

过去一直将它的君臣父子观点视为完全的糟粕,现在看来理解上是有一点偏颇的。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有道而爱其臣,父有道而爱其子。其中广为人知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应当这样表述更确切些,“君道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道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果君不在君道,也便不是君,也就无权要臣死;如果父不在父道,也便不是父,也就无权要子亡。而在君道的君要臣死,则是指对于不在臣道的臣;在父道的父要子亡,则是指对于不在子道的子。

除了君臣父子,夫有夫道,妻有妻道,士有士道,民有民道,商有商道,猫有猫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各行其道,是儒家对社会的一种理想化描述,也是它的一种宇宙观。

忠恕与仁义是儒家思想里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忠恕”是对一个人外在行为的根本要求准则,“仁义”是指一个人内在品性的核心价值属性。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忠恕之道直接支撑起了仁义的核心价值准则,仁义的内在价值准则又源源不断地推动者忠恕之道的践行。一个仁义的人在与人相处时必然能做到忠恕,一个能以忠恕处世的人,必然有一个仁义的灵魂。

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是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恕。它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推己及人。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说自己想要的,像功、名、利、禄,也要考虑到他人,最起码不要去刻意阻碍别人追求这些;二是说自己所追求的内在品德心性的高尚,也要去积极影响他人,使更多人同样有高尚的品德心性。‘恕’的理解则明了许多,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加到他人身上。自己不想背负债务,也不要让别人去背负;自己不想待到艰苦环境,也不要让别人去待;自己不想吃亏,也不要让别人去吃......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脱离了仁义之内在灵魂的“忠恕”也便不是忠恕,它属于讨好、谄媚、收买人心等范畴;同样,没有了忠恕之行的“仁义”也便不再是仁义,它属于一种小人做派,即使人设树立得再光鲜亮丽。

我们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里,似乎从不关注爱,尤其是现代意义上所理解的爱——广泛存在于亲情、友情和爱情里,而强调一种恩爱和大爱,夫妻间的恩爱,对天下的大爱。那么是不是说,儒家文化里就没有爱了呢?当然不是。

自古至今,传统文化处处不提爱,却处处透显着爱,只是它并不体现在随意的言语上,而是体现在行上,叫做‘仁’。所以我们传统文化里的爱,更多的是一种仁爱,它和现代民主意义上的所谓爱,是有所差异的,但是它们却并不矛盾。

现代民主意义上的爱,是一种个体之间的情感,无论两个人是什么身份、什么环境,都可以任意谈‘爱’。而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各行其道的人所具备的爱,是一种理性的、人格化的‘德’。如前文提到的‘恩爱’这个词,只能够出现在夫妻之间,而不能够出现在其他男女之间。对于非夫妻的男女之间,可以有仁爱,但绝不能有恩爱。

仁和义都是在道的必然要求,一个人在道里,必然就是仁义的,没有仁义的内在,也就不在道里了。

当下有些的家长,对孩子有着那种极端的、近乎窒息的控制,实际上这样的家长就已经不在‘父母之道’了,因为他们没有‘仁’心,但他们确实把孩子养大了,因而可以说有一点的‘义’。

‘义’简单理解为义气是狭隘的,将其理解为一种大义或正义更恰当,而义气是包含在这个大义之中的。所谓大义,就是要各行其道,医生要治病救人、钻研医术;老师要教书育人、化育天下;军人要舍生忘死、保卫家国;官员要克己奉公、造福一方;丈夫要爱护妻儿、供养家庭;妻子要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子女要敬孝父母、养老送终......各自尽到了各自的责任、担当与义务,便是做到了‘义’。

儒家的爱是体现在仁与义里面的,仁义做得越好,所体现的爱越多,反之,仁义做得越不够,那爱也就越少。前面提到的那一类对孩子有着极端控制欲的父母,即是有小义而无仁义,因此有一点爱而爱却很少。

纵使历经两千余年,儒家对于天下的教化仍然是不成功的,多走向了畸形。对于大多数的底层人们,以及那些无法明理律己的权贵阶层人们而言,难以理解‘道’为何物,也就各自难以在其道,但却记住了那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渐而扭曲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天下、子女是可供家长无条件驱使的附属品、女性家庭社会地位的低下等。大概孔子本身也未曾想到过,一个理想主义的偏差,会带来如此这般的‘副作用’罢。

最后,关于道德。有句话说得很通俗,道德是要求自己的,不是绑架别人的。道德是道中之德,是‘道’对‘道’的,双方都在‘道’时才谈得上道德,当一个人借道德之名绑架别人的那一刻,他自己就已经不在‘道’了,那么别人的道德自然也就再与其无关。

相关文章

  • 开卷有益-《论语》(74)将心比心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详解 曾子说,夫子的道,就是忠恕两个字而已。 观点 忠恕之道,就是儒家的...

  • 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道就是儒家之道了。 “忠”,中心,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心。别人的心如同我...

  • 018:慈悲之心,忠恕之道。

    慈悲之心,忠恕之道。 佛家讲慈悲之心, 儒家说忠恕之道。 慈:就是给予众生乐。 悲:就是拔除众生苦。 忠:就是要尽...

  • 【交流对话】:油与加油站

    ★❤ ︻某位朋友如此说: 我觉得仁义和礼法没有直接联系 为什么仁义不能脱离儒家单独存在 那我只要仁义不要儒家可不可...

  • 何谓忠恕之道

    谈到忠恕之道,不得不说的便是孔子之言: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孔子学说的核...

  • 【灯下夜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我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讲求的是“忠恕”二字。 子思在《中庸》里讲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 【宽恕系列】之做人忌刻薄、富贵忌刻薄

    今天说“宽恕”系列,谈“做人忌刻薄”。 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现为忠恕之道,“忠”是与自己相处,“恕”是他...

  • 第25章:对仁义的不同解读,决定了文化的最终走向!

    儒家文化讲仁义,基督文化也讲仁义,东方、西方都讲仁义,仁义应该是普世公认的道德观。虽然大家都是在讲仁义,可是对仁义...

  • 儒家的“仁义思想”与中国人的生活

    引言 关于“仁义”的论著和论文多如牛毛,为什么我今天还讲儒家的“仁义”思想呢?这是因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 仁义之内涵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崇仁,孟子尚义,这是儒家思想不变的正统。“仁义”同时也是中国伦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儒家的忠恕与仁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dez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