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组员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
(一)
喜欢坐在教室后面批改作业。
这个习惯从2016年9月开始,因为那时的教室是功能房,比普通教室的面积多了三分之一,后面很空旷都可以跳舞了。所以在教室后面特意放了一张办公桌,免去了抱作业的辛劳。
2017年9月,接手现在的班级,教室也是功能房。虽然没有之前的大,但也比普通教室大。所以仍然在后面有张办公桌,仍然在教室后面批改作业。
2018年9月,换到了现在的常规教室。可利用的空间小了很多,但还是会放张学生桌椅进去,供我批改作业。
这一个月,陪着我在教室后面批改作业的有轩。因为轩和他小组的X上课经常互动,只能将他们拆开。轩在班主任的谈话后坦然接受单独坐在了教室后面,和我批改作业的桌子几乎平齐。但很多时候,我的那张桌子归到了小组去补了空缺。因为全班48人,刚好分成12个小组。轩被移出后,他们小组的座位随着正常位置变换放到了最后两排,我的座位也就自然补缺。
只是每次见到轩积极地参与学习,主动地改错,我还是觉得他有些孤零零的。
(二)
今天早上,我在教室后面清理作业上交情况。轩凑过来,问自己的作业情况。
我顺便问他:“想坐回小组去吗?”
“想啊,当然想啊。”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去哪一组坐呢?回原来的小组吗?”我试探着问他。
他马上摇头:“不,原来的小组我不回去了。”可能他自己也知道回去之后他还是要和X互动,小孩子嘛,自控力的确有那么的不自控。
“那你看看你愿意去哪一组坐呢?”我将选择权交给了他。
他站在后面,扫视了一下全班。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我想和昊阳换。”
我一看,昊阳是一个很安静的孩子,放到哪一组都比较合适。而昊阳现在的同桌孟洋也是一个很安静的孩子,前排的两位同学也不错,轩去了的话,应该互动的氛围很难形成。我觉得他的选择不错。但我告诉他:“我必须去征求他们组的意见,需要他们同意才可以哦。”他愉快地答应了,并说:“如果不行,就麻烦老师为我找一个小组。”
(三)
上午数学课是三、四节。
第三节下课,我召集微、尧、孟洋三位,与他们沟通了轩的事情。
告诉他们如果轩加入他们小组,可以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轩的考核还是以个人为单位,他们三个是一组,第二是用你们博大的胸怀接纳轩,让他成为他们组的成员。
我让他们三个商量一下。
结果,他们压根就没有商量。尧和孟洋几乎是同事表态:尧说我们就相信轩一次,用第二个方案。孟洋说r让轩成为他们组的成员吧。微也同意。
随后我把轩叫出来,告诉他这一“喜讯”。他兴奋得不行,在我的鼓励下轩向他们三个表示了谢意。只是微加了一个条件:如果轩的课堂表现不乖,那么小组的奖励他就没有。轩爽快答应。
于是,他们马上帮助轩和昊阳搬桌椅。
而我这边,马上和昊阳沟通,也和另外一组的组员沟通。
事儿就这么成了。
(四)
第四节刚上课,我就在班里讲了这件事。
很明显,尧、孟洋、微他们三个的包容心获得好些同学的欣赏。
我们正在上“体积和容积”。我也借此机会说:“也许,人心才是世界容积最大的容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同时也说:“每个人都问一下自己,我是那个组员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的人吗?”
教育总是充满遗憾,所以还得说一段插曲。昊阳到了轩之前的组,X表示出极大的不满,认为他们组吃亏了。我当即说:“我记得昊阳从来没有让小组扣过分,就凭这一点,我们都应该反思自己,小组因为我扣过分没有?”这句话的指向再清楚不过了。但他觉得委屈至极,当即表示自己一个人一组,我问另外三人同意不?也只是问问而已,当即表示同意他一个人一组,看他能够为自己争取到什么。
后来的课堂,轩显得有些兴奋,这四个人还处在磨合期,但轩有归宿感,做这件事也就值了。
至于X,那句“让组员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的话估计是不会起多大作用的。
且看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