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院士李亚栋最近一句话炸了锅:“要整体降低高考难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
理由是,现在中学“虚拔”太狠,搞得学生拼命内卷,最后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这话听着痛快,像给全国中小学生发了一张“减负通行证”。
可问题是把“难”去掉,就能把“卷”拿掉吗?
我们当然要为院士的良知鼓掌。他看到的不是分数,而是孩子的兴趣、好奇心、运动能力、抗压能力。他说得对:创造力来自悟性,悟性来自积累,而积累的前提是,你还愿意学。
可现实是,哪怕明天高考数学,变成小学奥数水平,家长照样会给孩子报三门课外班。
为什么?因为“卷”的根源不是题难,而是选拔的残酷。
高考的本质是什么?是用一张卷子,把一千多万人,分成三六九等,送进不同层级的大学。只要这个逻辑不变,题简单了,大家分都高,录取线就往上飙,最后还是“一分压万人”。
你减的是题的难度,加的是竞争的烈度。过去是“不会做”,现在是“不能错”。错一题,排名掉五百。这哪是减负?这是把“能力战”变成“失误战”,更让人神经紧绷。
再说“虚拔”这个词,说得真准。现在高一学高二的内容,高二学高三的,高三学大学的,化学课讲量子轨道,物理题套微积分。知识不断前移,只为在考试里多抢两分。
可学得快,不等于学得深。很多学生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却连生活里的杠杆原理,都解释不清。
这不是拔高,是拔苗。
但问题来了:谁在推动这种“虚拔”?是老师?是家长?还是整个社会对“好大学=好人生”的执念?
如果大学教育资源依然高度集中,如果985毕业和普通本科的就业差距依然巨大,那你让中学不卷,等于让家长放弃孩子的未来赌注。不改分配,只改考试,就像治洪水只修堤坝,不疏河道。
李院士还提到“热爱运动”“允许说不”“培养个性”,这些才是真知灼见。可这些话,在“月考排名”“重点班选拔”面前,显得太温柔。
一个每天刷题到凌晨的孩子,哪有时间打球?一个被老师说“你不是这块料”的学生,哪敢质疑权威?没有制度保障的“个性”,只是精英家庭的奢侈品。
所以,光降难度不够。要改的是“一考定终身”的结构,要扩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要破的是“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
否则,你把高考变简单,只会催生更多“隐性军备竞赛”,国际课程、竞赛证书、科研项目……
最后,负担没减,门槛更高,普通人更拼不起。
真正的教育解放,不是让考试变容易,而是让每个孩子都相信:我不靠踩着别人,也能走得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