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半个月没下雨,小区里的月季蔫了叶,楼下的梧桐也落了不少黄叶子,连女儿都常趴在窗边念叨:“怎么还不下雨呀?”
昨天傍晚,天空突然暗下来,风裹着凉意吹进阳台,没等我们反应,雨点就“哗啦啦”砸下来。我拉着女儿往楼道里跑,刚站定,就看见楼下的邻居们举着各式各样的容器往雨里冲——张奶奶端着洗菜的搪瓷盆,三楼的叔叔拎着水桶,甚至有小朋友举着卡通水杯,踮着脚往雨里伸。女儿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躲雨呀?”我指着那些接雨的容器说:“你看,这雨多珍贵,他们要接来浇花呢。”
看着雨点落进不同的容器,有的盆大,接得又快又满;有的杯子小,半天才能积一点;还有的容器歪了,雨水顺着边流走,我突然想起女儿每天上课的样子。“你觉不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就像现在下的雨?”我蹲下来跟女儿说,“那些认真听课的同学,就像拿着大盆接雨,耳朵专注、脑子跟着老师转,知识就能‘哗哗’流进心里;要是上课开小差,一会儿想橡皮,一会儿看窗外,就像拿着针尖大的小管子接雨,就算雨下得再大,也接不到多少。”
女儿眼睛突然亮了,拉着我的手说:“妈妈,那我上次数学课想画画,是不是就像拿针尖接雨?难怪课后做题都不会!”我笑着点头,又指着楼道里避雨的人:“还有哦,要是晚上熬夜看漫画,第二天上课犯困,耷拉着脑袋听不进去,就像打着伞接雨——伞把雨点都挡住了,再大的雨、再好的容器,也接不到一滴。”
女儿往雨里探了探脑袋,小声说:“原来听课和接雨一样呀,不是坐在教室里就行,得‘好好准备容器’才行。”我望着楼下渐渐接满水的盆,想起自己上学时的样子——也曾有过上课走神、熬夜犯困的时刻,后来才明白,那些没听进去的课、没接住的知识,就像流走的雨水,等到需要用的时候,才发现“盆里空空”。
雨慢慢小了,邻居们端着接满的雨水去浇花,蔫了的月季叶子上落了水珠,好像一下子精神了不少。女儿拉着我回家,边走边说:“妈妈,我以后要当‘拿大盆接雨’的人,晚上早点睡觉,上课不发呆。”
其实教育孩子就像等一场雨,我们没法强迫雨什么时候下,但可以教他们准备好“接雨的容器”——认真的态度是大盆,专注的耳朵是杯壁,充足的精力是不打伞的晴朗。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雨天”里,稳稳接住属于自己的“雨水”,让心里的“小花”,慢慢长成参天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