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个新的爬山地点
我们现在实行朝九晚六工作制,早晨的时间多出了很多。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假如把一天比作人的一生,人每天早晨醒来就好比出生,晚上睡着就好比死亡。醒来后的那段时间也就类似于人的青壮年时光,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学习效果也好,这段时间应该特别珍惜。我刚开始看到叔本华的这个类比,觉得很新颖,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回头想想,我国古人早就有过这样的俗语“一日之计在于晨”,要珍惜好早晨的时光。
早晨适合用来读书、写作和运动。我自从开始觉悟以后,上述三件事情每天都要做的。刚开始时效果并不好,不知道如何来统筹做这三件事情。运动方面倒还好说,每天早上大概六点多钟出去溜达,一般要走一个小时左右,微信计步大约七八千步。最近一个多月为了提升运动强度,开始了每天早晨的爬山,爬山来回步数计算下来也有七八千步,但对锻炼心肺功能效果更佳。但在对读书和写作的时间安排上,我摸索了比较长的时间。
最开始每天早上醒来,我在清洗梳理后,一般会通过简书平台和QQ空间写一篇文章,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我虽然每天有早醒的毛病,等到写完每天文章,基本上就到早晨6:00以后了。然后与外出散步运动无缝衔接,回来后洗澡、吃早饭、打扫卫生,偶尔还会准备一下中午的食材……这一系列的动作过去,离早上9:00的时间就差不远了。每天早上,三件事里面做到了两件事情——写作和运动。
但是我发现了个问题,那就是阅读方面存在空白现象,每天都没有阅读的时间。有人就会疑问了——每天上午、中午和下午、晚上,不是还存在大把时间吗?其实上班时间以处理具体业务工作为主,没有时间读书。并且在工作场合,没有大块闲暇时间,也没有读书的环境和氛围,想读也读不进去。等到晚上下完班以后,以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精力,已经没有劲头拿起一本书来读了,剩下的都是一天中的垃圾时间。
今年以来最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有两个月左右,我甚至没有摸过纸质书,这是件很令人恐怖的事情。之前在文章中就写过,读《人生的智慧》这本书,我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今年又用了两个月,才读完第二遍。平时最多看一些《南风窗》《领导文萃》等类型的杂志,最近这一个多月里,以上两本杂志都没有读了,崭崭新新扔在我的书桌上面。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时间分配方面出了问题。
没有输入就没有有价值的输出。当然我们平时输入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对现实生活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后者是一本社会的“书”,也是一本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书”。《纳瓦尔宝典》的主人公就讲过:仅仅是从书本里学些知识是没用的,要经常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历练来细细反刍,才能够取得进步。但话又可以回过头来说,没有学习理论的指引,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碎片化的,能够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屈指可数,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有价值的输出。书本知识的输入挺重要。
所以我调整自己的时间分布。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情,不再是写作文章,用写文章来“一日三省吾身”,对前一天发生和经历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进行反省。而是开始了对一些经典的(或者说流行的)书籍的深度阅读,时长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阅读时聚精会神,尽量理解书本里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的意思,宁可每次只读10页纸左右,也绝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是啊,读书一定要追求一个效果,力争做到读以致用。
对纸质书籍的阅读,尤其是我认为的经典纸质书籍,我向来抱有的态度是——不贪求读两三遍就能读懂。一定要反复读,必要时读十遍八遍都可以。就比如我现在手头的两本书《人生的智慧》《纳瓦尔宝典》,都是需要放在枕头边上反复读的书。松浦弥太郎就曾经讲过:“与其读100本书,不如把一本好书读100遍”,我对这句话是非常赞同的。令人欣喜的是,自从把早晨醒来的时光调整为读书和运动后,我读书的进度加快了很多。在今天早晨的两小时里,读了30页的《纳瓦尔宝典》,书中一些新颖的观点给人以启迪。
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书呆子,而是读以致用。读书是用来解决人生困惑的有力工具,最近在工作中碰到了一些烦恼,我想通过读书进一步拓展眼界和心胸。
讯飞语音输入60分钟,全文163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