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1
《非暴力沟通》一书共13章内容。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说明我们遭遇到了一些问题——沟通不畅或无法沟通。进入第三章,开始回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非暴力沟通。
我们知道,人际沟通时,情绪非常重要,有句非常流行的话表达了这个意思,“我不在乎你说了什么,我在乎你怎样说。”2014年,我在兰州大学为全省特岗教师做培训时,曾详细分析过情绪化沟通的利与弊,也曾与教师们一起尝试运用同理心、运用心理效应进行沟通。虽然当时我还没有学习和接触《非暴力沟通》,但现在看来,有些理念是相通的。不过,在那之前,我看到了情绪化沟通的普遍性,然后则想着如何去适应,或者调整情绪的问题。而非暴力沟通则是要我们在沟通中避免情绪化,是去情绪化的问题。
沟通涉及双方,所以非暴力沟通模式,有两个指向:一个是指向自己,一个是指向他人。指向自己,主要要做到: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批评、指责。指向他人,主要要做到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非暴力沟通重事实的表述,一方面,沟通者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针对自己的感受(无论是情绪上的还是生理上的),向对方提出需要和请求。另一方面,沟通者还要就还原沟通方的表达内容,找到沟通方真实表达的意思和感受,然后与沟通方一起分析对方的真实需要和想法。要做到这一点,肯定需要同理心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与我2014年之前的研究是不谋而合的,(2014年之前,我致力于SFBT技术在师生沟通中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过,非暴力沟通更注重人的自我觉察。
一、指向自己。
非暴力沟通大致有四个要素:
一是观察。即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论。
二是感受。根据观察的结果,表达(自己或他人)感受,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
三是需要。说出哪些需要让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
四是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举例来说,一位校长可能会对一位教师说:“张老师,今天早上我看到你7点到校,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希望老师们能按时到校。你能否明天早上在6点50分时站到教室门口?”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非暴力沟通模式。
首先,校长没有放弃对老师的要求,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指责。
“张老师,今天早上我看到你7点到校”这一句是观察和表达事实;
“我不太高兴”一句是在说明校长现在的情绪感受。
“因为我希望老师们能按时到校”一句是在说明校长不满意和不高兴的情绪产生的原因。
“你能否明天早上在6点50分时站到教室门口”一句是在说明校长对张老师的具体行为要求。
二、指向他人。
指向他人,核心是关切地倾听。变通一下,也有四个要素:
一是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
二是体会他人此刻的感受。
三是体会他人此刻的需要。
四是聆听他人真实的请求。
保持对这两个方面的关注,并帮助他人也这么做,双方便可持续互动,直到情意相通: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表达自己或倾听他人,都是好的开端。但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沟通方式,有时候,语言可能是多余的,其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