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山路弯弯
前言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农业、以及相关产业百废待兴,伟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战火纷飞的年代步入新中国的和平年代。从战场走向都市、城镇、农村;走进工厂、工地、稻田,由战略指挥家变为经济的领路人。
XXX同志说过:取得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很艰巨,使人民的生活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需要万里腾飞,中国的领袖以夺取革命胜利的百倍的信心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长征”。
中国的公路事业正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的腾飞而突飞猛进地发展,如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一样,中国的公路经历了从无到有,汽车等机动车辆的发展和壮大同时又在推动和制约着公路事业的发展。
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期,一大批的知识青年怀着满腔热情投入这种生活的浪潮。本文的主人公在那时为了公路事业从农村走向了偏僻的高山。
在罗霄山脉的延伸处,有一个偏远的小城—奇县,奇县四面环山,漫山遍野绿树红花绽放,在山与天的交接处,云雾缭绕,仿佛是人间仙境。山路蜿蜒崎岖,到处是悬崖绝壁,许多地方荒无人烟,一条新修的国防线从这儿经过,因而修好这里的路成为必要任务。当地人口少,缺乏劳动力,不得不从外地调取劳动力来充实这个偏远小城的公路养护力量。当时的革委会先后4次每次15人从洣云县抽调劳动力到奇县担任公路养护工作。每次抽调来的劳动力因为吃不了那份苦、耐不了那份寂寞都偷偷地逃跑了,到最后只剩下了7个人。向平、谭林、李强是别人逃走后,临时增援来的,也是最后留下来的人。
在大队当秘书的姐夫一散会就来到了向平父母家,把大队支委决定让向平去奇县养路的事通知了向平,并说向平到奇县去养路,生产队每年给向平计工分300分,年底参与生产队分红。若向平不去,大队将另派人去,候补人选也已定了。姐夫最后还说:这个工作是不怎么好,只是他若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就很难说了。
姐夫走后,向平忧心忡忡地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一进屋就对妻子说:“香香,刚才姐夫来了,说大队决定让我到奇县养路,你看怎么办?”
妻子正在整理衣服,向平进来她并没有停下她手中的活,只是抬起眼睛望着向平,沉吟了一下说:“你去吧!”妻子简单地回答。
“那你是同意我去。”向平忍不住地反问妻子。
“我同意!”香香还是刚才那样很平和地说。
向平与妻子结婚才十天,小两口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妻子如此平静,向平感到意外。
这是一对社会背景截然不同的夫妻,在解放前夕,不少识时务者,纷纷把家里的田地出卖,以逃避翻身后的穷人对他们的制裁。可是向平老实本分的父亲没能认清形势,就在那时,用自己勤俭节约省下来的钱买了一些地,他还津津乐道地以为捡了个大便宜。就是因为这些地,土改时把他家划为“富农”。这成份虽然比不上地主,但也算是穷人的另类,向平打小就能感觉到它的沉重。自小向平就很懂事,无论在家里干活,还是在学校读书,他总是不动声色地尽量干好,他原以为凭自己的努力能摆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可是生不逢时,快毕业时,碰上 “文化大革命”,个人的命运就此搁浅在泥土里。
回到家里,向平的心情很颓丧,不过他是那种随遇而安的人,既然无法改变命运,只有正视现实。因此他回来后,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的劳动,并且干得很卖力。不久便有人给他做媒,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有的人谈到他家有些顾虑,那个年代,谁不想找个根正苗红的好背景。向平能得到香香,完全是源于他的吃苦耐劳。
一次向平到外地去背杉树,刚好香香的哥哥也去背杉树。半路上,香香的哥哥看见向平背着一棵大树很卖力地往前赶。那时双方已见了面,还在考虑中。香香的哥哥见他一个读书人,能吃这份苦跑那么远的路,背那么大一棵树。香香的哥哥觉得妹妹跟着他没有亏吃,香香的父亲死得早,长兄为父,哥哥遂定下了他们的婚事,他们俩这才走到一起。
入夜,向平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窗外的明月高悬天空,快到中秋节了,月色好明亮,从窗台斜射进屋内,屋内的家什清晰可见,看着这简陋的家当,向平想:是就这样平坦地过日子,还是走出去?他在权衡,最后他决定还是先出去再说,说不定他也会象其他人一样,到时也当逃兵。
两天后的清晨,香香为向平打点行李,一床很破旧的棉絮,几件衣服。向平把棉絮打成背包,几件衣服装在一个洗得发白的包里。向平拿起行李,对妻子说:“香香,我走了,你一个人在家,要好好照顾自己。”
“你放心走吧!平。”两个人没有太多的叮咛和嘱咐。
然后向平来到父母那与父母告别,妻子跟在后面。
来到父母的屋内,父亲正坐在窗前抽旱烟,母亲在床边织鱼网。见向平进来,母亲赶紧停下手中的活计,来到向平身边,很关切地说:“孩子,你决定好了,你这就要走吗?”
“是的。”
“现在就走?你看我什么也没有给你准备,咋这么急呢?”
“香香已经给我准备了,不用你操心了,妈。”
“你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听说那里很苦,实在吃不消就回来,咱家乡一样能养活人。”此时此刻妈妈真的有点舍不得。
“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您们俩年纪大了,在家里也要注意身体,我走了!”
“放心去吧!孩子。”
向平一边走一边回头望,看父母仍跟在后面,便对他们说:“回去吧!爸爸妈妈,不用送啦!”
直到向平的身影消失了视线,向平的父母和香香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