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往一种宁静的状态,名为安详。 生活常是纷扰的,我们常常感到焦虑、急躁、不满,而宁静、平和、沉着的时刻却显得稀少。 人们常常抱怨不被理解,这恰恰说明理解是一件不易之事,被理解更是难得。无休止的抱怨、解释、辩论、大声疾呼,往往只会将他人推得更远。
不理解,其实本应被理解。理解“不理解”,是理解的起点,也是寻求理解的基石。 若连他人的不理解都无法理解,又怎能奢望理解他人?一个不理解他人的人,又怎能期待他人的理解?
不要过分依赖语言,不要总想在言辞上占上风。 语言有时无法解开的结,事实却能解开。如果语言解开了而事实没有,那么语言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可能带来混乱。 那些习惯于让事实说话的人,比那些总想在言语上压倒他人的人,显得更加宁静。
不要认为拥有某些东西就自然能得到其他东西。名声不等于信誉,成就不代表幸福,权力不等同于威望。一件成功的事不一定能保证下一件也成功。 有人崇拜名牌,也有人喜欢挑剔名牌。有人承认成就,但也有人因他人的成就而心生嫉妒。有人渴望权力,但也有无数双眼睛在监督权力的使用。
成功可能带来一连串的成功,也可能因为狂妄自大而导致失败。只有一面之词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多角度的思考,生活才有趣。
安详是强者的特质,浮躁则显得幼稚。安详属于智者,慌张则显得可笑。安详是信心的体现,而大声喧哗则暴露了内心的不安。 安详有时也会被打破,喜怒哀乐都是人之常情。关键在于,经历这些情绪之后,能否及时回归到安详的状态。
如果总是轻易激动,如果总是想要抓住每个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如果要求自己的家人、孩子、下属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因为花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生长就感到伤心,那么,或许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只有安详,才能静观。只有观察,才能判断。只有明断,才能行动。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就像烹饪一道精致的菜肴,这样的态度才能谈论学问。
为了保持安详,我的经验是:
1. 多接触、注意、欣赏、流连大自然。 无论是高山流水、大漠云天、海潮汹涌、湖光如镜,还是花开花落、月亏月盈、四季更迭、星辰闪烁,万物静观皆有所得,世事“动观”亦相宜。
2. 多欣赏艺术,尤其是音乐。 能否欣赏音乐,往往是判断是否需要寻求心理医生咨询的一个标志。
3. 遇事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看到他人的长处。 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不要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不要像钻头一样,只看到一点就以为看透了整个世界。
4. 不管你是否有一点“伟大”,一定要明白,你与普通人无异。 你的生理构造与功能与普通人无异,你的语言文字与国人无异,你的喜好大部分与旁人无异。
5. 注意劳逸结合。 注意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平衡,该放松时放松,该紧张时紧张。
6. 多一点幽默。 允许别人开自己的玩笑,懂得自嘲。
7. 在小事情上不要太精明。 该健忘时健忘,该粗心时粗心。
8. 多有几个“世界”,多有几分兴趣。 可以写作,可以工作,可以阅读,可以娱乐,可以逻辑思考,可以形象创造,可以翻译,可以创作小品,也可以创作巨著,可以清雅,也可以不避俗,可以洋气,也可以土气,可以惜阴如金,也可以闲适如土,可以轻可以重,可以出可以入,可以庄可以谐,尊重客观规律,要求自己奋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你还需要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