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五千2025.1.28#
【说明】此篇文章是除夕写在微信朋友圈的,现搬运至此。
今天是2025年的除夕,也是我写“海拔五千”的第一天。下午,我读到了魏智渊老师的一篇文章,题为《小人物也配拥有自己的小历史》,文中讲述作者连续8年写“海拔五千”的习惯,即每天用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到现在已经实现了写作自动化。这是我欣赏的生活。我亦想通过日积月累的记录,让自己的生命留痕,等多年后回首时,也能拥有自己的“小历史”。
从魏老师的文章里,我了解到,其实,海拔五千,最早是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前身,最初叫“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师读书会”。名字是干国祥老师起的,寓意,就是要读经典,攀登高峰。西藏的平均海拔是四千多米,所以我们朝向的,是“海拔五千”。我喜欢“海拔五千”这个名字,有一种不惧风雨、勇攀高峰、持续蓄能的力量感和洒脱感。
鑫鑫(下图穿黄色毛衣的女孩)在读到这篇文章后,率先组建了一个“我的海拔五千”群,群里都是读写爱好者。我主动申请加入其中,并设置了“海拔五千”微信群标签。我们约定好,尽量每天发一篇日志,字数不限,哪怕只写一两句话。最低标准是“一周至少写一篇”,如果这个要求也做不到,就要自动退群。我从心底感谢鑫鑫,她是懂我的,我需要有这样的平台督促自己坚持写作,我深知自己是一个有隋性的人。
17期文质老师写作班室友鑫鑫
好几年没有在年前回老家过年了,今年决定年前就回家。春运期间,高铁票难买,虽然提前设定了抢票的闹钟,也在开票的第一时间就抢了,但最终也只是抢到了侯补票。直到出发前一天,侯补才有了消息,有票但无座,但能有票就已经很知足了。
昨天将苏州家里的卫生全部搞好后,下午两点多和女儿打车赶往苏州高铁站(原计划是坐地铁去高铁站的,但因为时间有点紧,改为打的了)。司机很好,将我们一直送到了高铁站口,为我们节约了时间。上了高铁,惊喜地发现餐车就在我们左手边,而且刚好还剩两个靠窗的空座位,女儿一阵慨叹:我们运气好好呀!就这样原本只买到站票的我们,坐上了舒服的餐车位,我们边聊天边欣赏窗外的风景,不亦乐乎!
晚上六点到了阜宁南站,弟弟、弟媳开车来接我们。老爸、老妈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老母鸡汤、青菜烩大肠、红烧鱼头……年味儿立马有了……
女儿看到房间桌子上有外公写完对联后留下的笔墨,饶有兴致地写起了新年祝福语。外公夸她“發”写得很好,22岁的她开心得像个小学生。
老妈知道我怕冷,特地在我床上铺好了电热毯,被套也是新买的法兰绒面料,盖在身上暖暖的。有妈妈疼的感觉真好!
这次回来,带了《觉者为师》这本书,高铁上看了一些,昨天睡前又看了一些,我决定每天阅读50页,到大年初三返回苏州时,争取读完整本书。
清晨,打开房间窗户,一整片麦田映入眼帘,此时的麦子矮矮的、细细的,再过几个月,待到芒种时,他们就会长得又高又壮,迎来他们生命的高光时刻。
麦子,从寒露播种到芒种成熟,一般要历经半年之久。
我从今天播种下记录的种子,这粒种子会在多久之后成熟呢?
也许很快,也许很慢,没关系,不管怎样,我都会记录,一直记录,哪怕这粒种子一直处于萌芽期、生长期……
因为,记录,即成长。
这种没有压力的记录,直抵心灵的开放,真好!
引用魏老师文章的话,结束今天的“海拔五千”:苏格拉底有一句话: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越来越意识到,写作的最大价值,是梳理和观照自己的生活,把人从混沌的状态,不断地激发出来。
2025年,觉者归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