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中,湘潭尉郑德璘家居长沙,有亲表居江夏,每岁一往省焉。中间涉洞庭、历湘潭,多遇老叟棹舟而鬻菱芡,虽白发而有少容。德璘与语,多及玄解。诘曰:“舟无糗粮,何以为食?”叟曰:“菱芡耳。”德璘好酒,工挈松醪春过江夏,遇叟无不饮之,叟饮亦不甚愧荷。德璘抵江夏,将返长沙,驻舟于黄鹤楼下。傍有鹾贾韦生者,乘巨舟,亦抵于湘潭,其夜与邻舟告别饮酒。韦生有女,居于舟之柁㯭。邻女亦来访别,二女同处笑语。夜将半,闻江中有秀才吟诗曰:“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红渠香惹衣。”邻舟女善笔札,因睹韦氏妆奁中有红笺一幅,取而题所闻之句。亦吟哦良久,然莫晓谁人所制也。及旦,东西而去。
德璘舟与韦氏舟同离鄂渚信宿,及暮又同宿。至洞庭之畔,与韦生舟楫颇以相近。韦氏美而艳,琼英腻云,莲蕊莹波。露濯蕣姿,月鲜珠彩。于水窗中垂钓,德璘因窥见之,甚悦。遂以红绡一尺,上题诗曰:“纤手垂钩对水窗,红蕖秋色艳长江。既能解珮投交甫,更有明珠乞一双。”强以红绡惹其钩。女因收得,吟玩久之。然虽讽读,即不能晓其意。女不工刀札,又耻无所报,遂以钩丝而投夜来邻舟女所题红笺者。德璘谓女所制,凝思颇悦,喜畅可知。然莫晓诗之意义,亦无计遂其款曲。由是女以所得红绡系臂,自爱惜之。
明月清风,韦舟遽张帆而去。风势将紧,波涛恐人。德璘小舟不敢同越,然意殊恨恨。将暮,有渔人语德璘曰:“向者贾客巨舟,已全家殁于洞庭矣。”德璘大骇,神思恍惚,悲婉久之,不能排抑。将夜,为吊江姝诗二首曰:“湖面狂风且莫吹,浪花初绽月光微。沉潜暗想横波泪,得共鲛人相对垂。”又曰:“洞庭风软荻花秋,新没青娥细浪愁。泪滴白苹君不见,月明江上有轻鸥。”诗成,酹而投之。精贯神祗,至诚感应,遂感水神。持诣水府,府君览之。召溺者数辈曰:“谁是郑生所爱?”而韦氏不能晓其来由。有主者搜臂,见红绡而语府君。曰:“德璘异日是吾郡之明宰,况曩有义相及,不可不曲活尔命。”因招主者,携韦氏送郑生。韦氏视府君,乃一老叟也。逐主者疾趋而无所碍。道将尽,睹一大池,碧水汪然。遂为主者推墮其中。或沉或浮,亦甚困苦。时已三更,德璘未寝,但吟红笺之诗,悲而益苦。忽觉有物触舟,然舟人已寝,德璘遂秉炬照之。见衣服彩绣,似是人物,惊而拯之,乃韦氏也,系臂红绡尚在。德璘喜骤。良久,女苏息。及晓,方能言。乃说府君感君而活我命。德璘曰:“府君何人也?”终不省悟,遂纳为室。感其异也,将归长沙。
贞元年间(唐德宗李括年号,785-805),湘潭县尉郑德璘家在长沙,他有长一辈的表亲居住在江夏(今湖北武昌),每年都要去探望他们,路途中会经过洞庭湖和湘潭县,经常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驾着船卖菱角芡实。德璘与他聊天,常说到道家玄妙的理论。
德璘问老翁:“船上没有粮食,你吃什么呢?”老翁说:“就以菱角芡实为食。”德璘喜欢喝酒,经常带着松醪春(应该是当时的名酒)去江夏,遇到老翁就一定会让他一起喝,老翁白吃白喝也没觉得惭愧。
德璘到江夏后,要返回长沙,停船在黄鹤楼下。旁边有个盐商叫韦生的,坐着一条大船,也要去湘潭,当天晚上韦生和邻船的人饮酒告别。韦生有个女儿,住上船上的尾舱中。邻船的女眷也来找她话别,两个女孩在一起笑语盈盈。快到半夜了,听到江中有个秀才吟诗说:“我心里知道有东西碰到了轻舟上,时风平浪静,月光微明。在这深夜里,我在江上拾到一支红莲,花香浸染了我的衣服,解除了我的忧愁。”邻船的女孩擅长写文,因为看见韦氏女的妆盒中有一幅红纸,就取过来把听到的诗写了上去。邻船女也将这诗吟诵了很久,但不知道是谁写的此诗。天亮后,两船各奔东西。
德璘的船和韦氏的船连着共宿了两晚,一起离开江夏,晚上又一起泊舟。等到了洞庭湖畔,又与韦生的船泊得很近。韦氏女十分漂亮艳丽,肌肤如玉,乌发如云,脸似红莲,眼似秋水,就象露水洗净了如花的姿质,月光照亮了如珠的光彩。她在临水的窗户边垂钓,德璘因此得以看见她,一见钟情。于是拿来一尺红绡,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诗,说:“纤纤玉手,在水窗边垂下钓钩,就象一朵红蕖艳丽地盛开在长江的秋色中。既然能够象江妃二女那样解下玉珮交给郑交甫(表示女子羡慕男子赠其信物),那就请求再赠我一双明珠吧(此是调戏之词)。”强行将红绡扔在韦女鱼钩边上。
韦氏女得到红绡后,吟诵玩赏了此诗很久,但虽然她读了诗,却不知道诗中意思。韦女不怎么读书,又以自己不能回诗为耻,就用鱼钩将夜来邻船女题写的红笺投还给德璘。德璘以为是韦女所写的诗,细想了一下,非常高兴,其喜悦之情可以想见,但德璘也不知道诗中的含义,也没办法向韦女表明心意。而韦女却把德璘所赠的红绡系在胳膊上,非常爱惜它。
是夜月明风清(此处的月,似为日之误,因前面说韦女在夜钓,后面又是傍晚时听到韦商覆船的消息),韦家的大船张帆离开。风势渐大,波涛汹涌吓人,德璘的小船不敢一起过洞庭,但德璘心里十分怅恨。快到傍晚时,有渔翁对德璘说:“前面那个商人的大船,已经全家死在洞庭湖里了。”郑德璘听后大惊,神思恍惚不清,悲痛叹惋了很久,无法排解抑制。快到夜里时,写了两首悼念韦女的诗,其一是:“湖上的狂风啊,不要再吹了,浪涛渐大,月光微弱。我暗中思念你的眼泪,已经和鲛人的泪流在一起了。”其二是:“洞庭湖的风已微弱,荻花在秋风中萧瑟,刚淹死了一个美女,细浪也在发愁。我的眼泪洒在白苹上,你已经看不见,明月下,江面只有沙鸥轻轻飞过。”
诗写好后,郑德璘向水中奠酒,然后将两首诗投入湖中。其精诚之心感动了神祗,水神感应到了他的诚意,就拿着诗报到了水府,府君看后,召来淹死的几人问:“你们谁是郑德璘喜欢的人?”韦女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主管官员查看她的手臂,见到了红绡就告诉了府君。府君说:“德璘他年会是我郡的县令,何况昔日对我有恩,不能不看他情面救活你。”
府君于是召来主管,叫他带着韦女送还给郑德璘。韦女看府君,原来是个老翁。她追着主管疾走也没觉得有什么阻碍。快到路尽头时,只见一个大水池,盛满绿水,她就被主管推进了水池中,在水里时沉时浮,也十分痛苦。
当时已近三更,德璘尚未睡觉,只是反复吟诵韦女送的红笺上的诗,更加悲痛。忽然觉得有东西碰到了船上,但船夫已经睡着了,德璘就拿着火把去看,只见衣服色彩灿然,似乎是一个人,吃惊地把人救了上来,原来就是韦女,绑在胳膊上的红绡都还在,德璘瞬间大喜。过了很久,韦女醒了过来,等到天亮后,才能说话。韦女就说了府君是因为感谢郑德璘才救活了我。德璘问:“府君是谁呢?”最终也没想明白。于是娶了韦女为妻,又感念韦女的离奇遭遇,就带着她回了长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