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继续共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是第三次拆书,内容是书的第2章,第35页至70页。
我们从小就听过“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勉励我们用功读书的格言。然而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是基本固定的,完成学校安排的课业是可以完成的。等到我们毕业,开始面对实际的职场问题或是生活问题。这时想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时,发现市场上的书实在是太多了。让人不禁想起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如何选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第二章就主要告诉我们如何选购图书。
选书的关键是使用购书清单
购书清单可以把自己想要购买的图书记录上去,等到购买图书时,不会遗漏。而且有了购书清单,购书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会被书店或是在线商城的宣传所迷惑,买到自己根本不愿意读的书。
那如何能找到值得添加道购书清单中的书呢?
我总结作者提供的方法,主要是以下几条:
1、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线索
生活中收集图书的线索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
如果你在电视上看到一部冒险电影,觉得意犹未尽,想要读一些冒险题材的小说,就可以在购书清单中将这个想法记录下来——这是主动收集。
如果你看到别人在网上推荐某一本书,你将其记录到购书清单中,这就属于被动收集。
我经常在知乎或是公众号上了解到某一个实用的概念,或者是一位出色的作者。之后就会主动收集有关这些信息的书籍,以此来填充自己的书库。
2、书里推荐的书
现在的学科分支体系越来越复杂,新的知识是建构在许多前人的知识之上的。就像我们用计算机打字,我只要知道键盘打下去可以在word上打出想要的文字,可我并不了解这其中的原理。我没必要了解CPU是如何工作,键盘是传递信号的,我只需要知道如何用就行了。
书籍的作者也不可能是通才,往往需要引用别人的观点做自己观点的基础或者是论据。比如《这样读书就对了》这本书就引用了不少其他人的观点。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杜拉拉升职记》等等,因此一本书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其他作者的痕迹。因此,可以通过读书,找到别的可读之书。
3、从书评中找到好书
作者在书中提到报刊和书评,这类媒介如今看来有些过时,不过作者传达的意思我想都能理解。现在这类信息在网上较多,不管是豆瓣,还是图书商店下的评论,都可以看到许多人的评价。别人读过后的书评可以省去你读完整本书的时间,通过书评分析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
选书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德鲁克说过“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读书也是一样,“读正确的书比正确地读书更重要”,选书就是要选出正确的书。这个正确不一定指高分好书,而是最符合你现在需要的,符合你的认知水平的,符合你知识结构的书。这样的书对自我提升的帮助最大。
我曾经读了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发觉作者能把数学这样枯燥的事物叙述得如此有趣味,便上网搜索这位作者的介绍。发现他写了很多书,其他书的评价也非常高,于是我花了两个月时间把他的其他几本书全部读完。其中甚至还有一本和作者其他书籍类型完全不同的书,叫做《文明之光》,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我看完依然觉得受益匪浅。
这是我一次成功的选书经历,后来我用这个办法又把涂子沛的书全部读完。
总结自己的选书经历,在发现一个靠谱的作者后,可以再看看他的其他作品。只要作者靠谱,那作品基本也是靠谱的。
另外,微信公众号虽然文章往往并不深入,但是有时看到一些一时难以消化的文章,我就会发送到印象笔记里,等有空的时候再慢慢理解。有一次读到一篇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的文章,其中涉及许多的消费模型,这一块知识并不是我的专长。但是其中模型的大概含义我还是记了下来。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项目推进时,恰好可以用上这个知识。于是我找到那篇文章中模型逻辑的另一篇详细的说明文章,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问题。
看起来似乎我有很多成功的选书经历,但实际上这都是建立在大量失败的选书经历之上的。在过去,我并不清楚该读什么书,看到网上推荐的“年轻人必读的N本书”这类文章,往往就会选几本自己也不了解书中内容的书来读。其中不少书确实是好书,但是并不适合当时认知水平的我。我虽然也明白了选书的重要性,但是这都是花了大量时间得出的教训。
我就是没能读正确的书,导致过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做了低效率的学习。
如果我能早点了解到奥野宣之的选书法,我想这些选书技巧一定能让我少走许多弯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