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三
3、陈其元说,鉴别书画真伪不易。他认为康熙朝宋荦传奇的鉴定本领是因为见识多,熟悉大名家的气韵;但宋荦也不容易判断是不是临摹,毕竟这在气韵上趋于一致。
其实远看书画能分辨真伪带有偶然性,风格相近的作品搁在一起就犯难了,更何况绝肖的临仿,甚至刻意的作伪。
所以宋荦的故事很热闹,但只是凭经验、灵感和运气,无法复制。
比如这幅以赵孟頫名义开头的文字,虽然书风也像赵字,气韵可以算类似。但仔细看败笔颇多,行笔拘谨做作,应该是伪作,但隔老远看一眼可能会上当。
1)至于东坡面对山寺题壁不敢认是不是自己写的,还大惊失色就有点离奇了。无论是壁上的题字还是诗,怎么会到不能自辨的程度?
顶尖大书家的字很难仿得像,即使技巧甚至韵致有了,气宇也会不同,尤其后者对书家来说是最敏感的。
这是苏帖的拓本,虽然看不出墨色风采,但刻镂精准,很能突出苏字少见的瘦劲一面。全本灵动雅致,书卷气十足。
书家的字是否容易模仿,甚至是观察造诣高下的一个角度:好模仿说明风格疏于变化,灵动不足,也就是说书卷气不够完整;
此外容易被模仿也说明缺少新意,因而能震撼人心的气宇层面乏善可陈。
如果书作既不灵动自然,又不见赤子的激越,就不是顶尖书家。
苏字真迹总让人耳目一新,变化和性情的钥匙都在东坡先生自己手里,别人特意模仿他一定能一眼看穿,何况是写没见过的词句。
而如果是自己的诗,只能是写过的想不起来,放在眼前却忘了是自己的,就不太合理了。
为诗句捻断胡须,会留下独特的思路和记忆;妙手偶得,佳句最堪回味,诗家更是不会忘记。
因此这一段无疑有浮夸的成分,故事还不足为据。
2)后人定苏东坡的书画,自然只有部分书法十拿九稳。宋画如果落款、书法还没有破绽,而且流传有序的话,才离东坡较近。
苏字伪作很多,而他的风格庄重雍容,落笔有时偏重,瘦劲的特点不明显,以致模仿者多成了东施效颦,写成臃肿肥俗。如果拿《黄州寒食诗帖》这样的佳帖对照,书法的真伪辨别就相对容易。
宋代顶尖名家功力深厚,这不止是结体难找败笔,更是指儁拔灵动的书卷气的稳定,和轩昂气宇鲜活闪亮。
多看名家佳作就知道,通篇有几处幼稚的败笔就根本够不上他,所以“不佳必假”——判断为伪作相对容易。
3)陈其元说连当事人都不能分辨自己的字,那么后人分辨苏字、甚至判断真伪,还认为无误很没有道理。
因为书家自己不会认不出来,而且清人说“(书法)登堂入室,煞有功夫在”,所以笔画间潜藏的细微艺术密码,很难做到同时都惟妙惟肖。
只要通过观察蛛丝马迹、依靠严谨的逻辑,把诸多因素放在一起来判断,就可以有一定的把握来保障一幅书作的真伪。
当然,我们判断名家书作的真伪,默认前提是名家努力写好的作品,但是允许偶出的败笔。只有这样才能把它和标准件做比较,不枉所费周章。
这样比较以后,名家写得不好的作品也容易被发现,它和别人的仿品毕竟不同,区别是大部分字非常符合标准件的风格,好字极其形似,通篇气调相投;
而败笔过多的作品就算是真迹,欣赏、临摹的意义也不大;
如果确定是本人所写,但书写败笔又特别多、水平表现不稳定的,那算不算名家都两可。
真正的名家佳作,字字精绝。且书法只会日益精进,书家越到晚年作品越发老到、简约,但绝不会丧失章法。凡是特别强调“晚年”、“力作”的,都值得仔细推敲。
因此只要有十余幅这样的标准件作参考,辅以客观严谨的方法,辨别书作真伪是可行的。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ID:bushideguoshi)
微信以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