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逛了乌镇的东栅,百床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人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所以古代有钱的人对床就非常地重视。百床馆里收藏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床。
我们首先看到的一张床是这个馆里年代最久的一张床: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这张床至少有400年的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做成的。
再走进一厅,看到的是这个馆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千工是指一个工人要做一千工,也就是三年的时间,可见这张床的精工细作。这张床占地面积6个多平方米,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处,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古代成为子孙桶,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间,第四进是主人休息的地方。设备齐全,相当于现在的套房。古时以108为吉利数字,整张床上刻有106个人物,再加上床上的一对新人,正好凑足108,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意。
再往里走,看到的是一张单人床,称为小姐床。古代女子出阁早,这样的床通常睡到十三、四岁,所以床不大。为了小孩子身体的成长,这张床上用的板跟别的床也有区别,别的床用棕垫,它却用硬板。看来古人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视的。
在床的博物馆里还了解到古代的床一般分为四种: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榻和罗汉床既可坐也可以卧,一般用来小憩和招待客人的。架子床和拔步床只是用来晚上睡觉的,主要放在私人空间如卧室之内。
榻,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没有围栏。汉代刘熙在《释名·床篇》有“长狭而卑者曰榻。”的记载。榻一般有独坐榻和连坐榻两种。有个著名的典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之事。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榻,古代专门供妇女小憩用的榻。又称“贵妃榻”,它的特点是一端有后仰式靠背,一端是平的。大小较罗汉床更小,毕竟女人睡的嘛。
罗汉床是左右和后面有围栏且没有床架的床,外形看有点像现在的沙发。它一般陈列在厅堂之中,主要是用来待客的。通常上面摆一小桌,放些茶水果品等。罗汉床具体可分为五围屏带踏板罗汉床、五围屏罗汉床、三围屏罗汉床。早期罗汉床的特点是五屏围子,前置踏板,有托泥。发展到后期基本就是三围屏了。我们在清宫戏里经常可以看见罗汉床。
架子床,明清是使用最广的床。架子床有柱有顶。一般有四柱床,六柱床。通常架子床的三面都有围栏,正面没有,因为要出入方便嘛,四个角有立柱,上面就是床顶了,也叫“承尘”。这叫四柱床。有的时候在正面加两根立柱,就成了六柱床了。正面的立柱之间通常安装方形栏板,专业术语叫“门围子”,所以也叫“门围子六柱架子床”。
拔步床,也叫八步床。一句话概括它的特点,拔步床就是一个迷你新房子。所以它的体型相对较大。它的特点是床下有一木制平台,正面伸出床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于床前形成回廊,一般回廊两侧放些小型家具,如梳妆台,小桌小凳。拔步床多在南方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