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生命呵护|中国...美文
生命呵护|第一章 中国重症医学之前瞻(A)

生命呵护|第一章 中国重症医学之前瞻(A)

作者: 三峡孬张 | 来源:发表于2025-05-24 16:42 被阅读0次

记述中国重症医学之萌芽,不能不说北京协和医院。

说北京协和医院ICU,不能不讲外科主任曾宪九。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凭籍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敏锐洞察力,曾宪九教授委派自已的得意弟子陈德昌赴法国巴黎,系统学习重症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

1982年,留学回国的陈德昌从一张床位开始,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这是依据现代重症医学理念建立的国内第一个ICU,已为国内医学界所公认。2年后,发展到7张床位的北京协和医院外科ICU,由曾宪九正式命名为“加强医疗科”。

【“协和医魂”曾宪九】

曾宪九教授

    曾宪九教授,1914年生于湖北武昌,1940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外科医师。1942年~1948年在平和医院任职,后回协和医学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1956年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外科主任、中华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辑。

50年代,他提出防止肠侧侧吻合术后综合证的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60年代,他开始研究创伤后体液和代谢反应,掌握了国际上先进的重水稀释灌滴测定法和放射性核素红细胞量测定法;70年代初,他首先在临床上开展胃肠外营养的研究,稍后又研究创伤及外科感染病人的代谢和营养支持。他倡导成立了协和医院多科系参加的胰腺疾病研究组 ,开展胰岛B细胞瘤、胰头瘤的综合研究。

曾宪九矢志不渝,挑选基本外科中最具挑战性的胰腺外科,进行了几十年艰苦探索研究,成就让国际同行钦佩。在他的领导下,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创办了肠外肠内营养、重症医学科、血管外科等新兴学科。他主编的《临床外科手册》和《外科护理学》是当时国内外科医师开展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手册。

关于曾宪九,有几则故事广为流传一一

【中美建交功臣】

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次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做前期准备,秘密来到中国。随行的美国纽约时报副社长赖斯顿先生因急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炎发作,于17日下午四点急送北京反帝医院(1966年至197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的院名)第二门诊(后来的外宾医疗科)。

总理办公室非常重视,委派医科院吴阶平、外交部新闻司负责同志来院。经全院专家会诊,决定当晚手术,手术大夫为吴蔚然、曾宪九、朱预。手术非常成功,但术后患者出现血尿。

小小阑尾手术的成败关乎国家形象,总理办公室多次来电询问。问题没解决,曾宪九主任不回家,彻夜到图书馆查阅国外文献,最终找到相关线索。原来国外有研究发现青霉素可致血尿。曾主任果断撤药,一日后患者血尿消失,即日康复出院。协和因为在这一重大外交活动中之出色表现,受到周恩来总理表扬。

【为周总理主刀】

1972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患上了膀胱癌。1973年3月、1974年3月,医疗组为总理先后做了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术治疗。自1974年6月1日第一次大手术——膀胱癌切除术,到1976年1月8日逝世之前,周总理先后经受了大小手术13次。吴阶平担任医疗组组长,曾宪九为重要成员。

1975年3月6日、18日的肠胃检查发现,总理的大肠内接近肝部有一个核桃大的肿瘤,医疗组决定为总理实施结肠癌手术。当时总理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病情严重恶化,手术难度很大。手术能不能成功,牵系着国家的命运和亿万人民的心。重大的责任沉甸甸地压在医疗组每位成员的心头。为总理做手术,既要有高超的技术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谁最合适呢?专家组讨论后一致认为,曾宪九可担此重任。

3月26日,毛泽东同志批准,为周总理做第三次大手术。曾宪九主刀、吴蔚然协助为周总理做结直肠手术。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术中发现右侧结肠癌与多发性息肉。切开肠腔后,见到3个向肠腔内凸起的癌瘤,大的呈菜花状。专家们当即决定手术分两步进行:先做右半结肠切除,腹腔内未发现肿瘤转移;完成肠道手术后,再做膀胱癌电灼术。手术成功了,耗时8个小时!当晚曾宪九回到家中,对夫人葛秦生说:“今天还真有些紧张。”

术后,总理的身体还很虚弱。曾宪九紧绷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头一周,普外、心内、泌外、麻醉每天各有一位专家24小时轮流值班。曾宪九平时夜间常被叫去医院处理危重病人,有时活儿忙完了天还没亮,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儿,练成了坐着睡觉的功夫。轮到曾宪九值班,他总是整宿地坐在椅子上,守候在总理身边。

【世界外科学“明灯”】

1985年,曾宪九的病情在第五年复发。住院期间的一天,曾主任向病房请假外出开一个中华外科学会的重要会议。原来,这个会上大家要讨论商定计划于1986年在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性学术会议细则。早在1981年出访,曾主任就与美国著名外科学家汤普逊教授约定发起在中国召开普通外科国际讨论会。由于曾教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的倡议很快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支持。令人遗憾的是,当1986年11月3日,众多国际一流外科专家们云集北京时,曾宪九教授却已离开了他奋斗一生的外科事业。

曾宪九去世后,美国外科学会原主席、得克萨斯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汤普逊发表纪念文章,题目是“世界外科学界的一盏明灯”:

“曾教授是外科学界的一盏明灯,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他是中国外科界应用现代科学的倡导者。他对我们理解诊断和治疗肠道、胆道和胰腺疾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曾教授知道,对任何新观点或新手术的真正检验,是看其在实践中是否合乎科学的准确性,是否在临床应用中对病人有实用价值。曾的思考方法是清晰思想的典范,他能对复杂的事物透过多层外壳直达中心,然后设计简单实用的方法解决它”。

相关文章

  • 她率先驰援金银潭!重症医学专家姜利,虔诚记述“武汉六日”

    猪年初春,我应邀撰写《生命呵护一一中国重症医学成长与发展实录》一书,欲采访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博士,想探寻她缘何对从事...

  • 重症医学核心杂志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CCM——Critical Care Medicine IF6.1 I...

  • 2017-08-20

    我院重症医学科于8月 18日、19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参加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举办的第九届北京大学重症医学...

  • 生命之光

    2018.1.31 7:20 “叮铃铃、叮铃铃……” “喂,你好,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这里是肾内科,有一名...

  • 学习笔记 1.(1)

    今日学习得到课程《医学通识》,第一章医学的基本共识 01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生命第一 没有医学,人类照样生存。医学...

  • 前瞻

    前瞻是刚需 未来即可成 眼光触前瞻 思想达前瞻 筹谋预前瞻 战略自前瞻 国家之未来 前赡之谋划 未来之可成

  • 情比金坚 爱缓缓流淌

    安人医的院训是:厚德、博学、精医、为民。重症医学科用爱诠释着这八个字,而这种诠释同时也展现了我们重症医学科...

  • 我去了重症医学科

    毕业四年,我在儿科待了四年,我觉得很好,每天的工作很单调,但还是很充实,都说儿科不好,其实儿科也就是扎针输液...

  • 重症医学科的守护

    “此身应该做的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

  • 重症医学科SCI论文发表及临床科研策略大数据分析;中国论文10年

    导言: 重症医学科是最能体现一个医院水平的科室之一,重症医学科的大夫也经常被认为是医院里水平最高的大夫。 在202...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呵护|第一章 中国重症医学之前瞻(A)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wqw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