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听Scalers的9月成长会大课,讲的是英语学习,照例是鞭辟入里的观点,和入木三分的金句。告诉你,学不好英文的本质原因,还是不够努力、没有内涵。
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S讲到努力,我们往往定下10分的目标,却只愿付出6分的努力,这样如何成功。也许有人会说自己天赋异禀,事半功倍。但是偶尔的侥幸,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收获,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其实,不光是学英语,很多事情上我们都想“速成”,想“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股票市场上,看到一片红火,便开始赌一把,甚至借钱、加杠杆,听着小道消息,先买再说,然后跟着K线上下起伏,梦想着天天涨停。就像李笑来老师常说的举着火把穿过弹药库,爆炸是必然,躲过是侥幸。领导安排的任务,自以为是的觉得半天就能搞定,拖到截止日的最后一晚,才发现太多空缺,只好东拼西凑的应付,还自我安慰“书到用时方恨少”。
归根结底,都是付出太少,空想太多。
微信公众号上有篇文章《普通青年的自我奖励》,从作者带病讲课为引,讲述了作者的持续学习之路。喜欢文中这句话“你不需要超一流的优秀,你只需要产生中等的正面价值,然后在这方面保持超一流的稳定就可以了”。一时亢奋的努力容易做到,但是要持久稳定的输出,则是很难的事情,需要意志力120%的付出。
持续的稳定,能够带来更好的自控力。因为持续付出,所以会对回馈有感受,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收获范围。例如一份报告自己要花多少时间、一片文章要查多少资料。依靠时间的积累,我们会深刻的感受到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不是简单的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而是领悟到想打80分,就先付出100分的努力,如果扣分小于20,则可以实现目标,而不是埋头苦干或是异想天开的等待。
心理学中讲错误归因,就是对别人的错误总认为是对方主观因素,而自己的错误则是客观因素。同样,对待收获,如果没有持久的努力锻炼,对时间把控、对自己把控,只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是“so easy”,但自己真正干的时候才发现纸上谈兵是不靠谱的。
这两周,开始在知识星球上复盘,虽然直面自己对时间的浪费会有点痛苦,但是不直面短板,只会沉浸在自我催眠中,然后梦醒时才发现时光匆匆、一事无成。2019年开始进入最后一季度,一年纷纷扰扰的过着,自己又修炼了多少内功。
用120%的努力,来换取80%的成效,并且持续稳定的输入输出,这样才会让得到你想要的、甚至是你不敢想的收获。
攀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