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字,都值得细品,结合生活经验,品出不曾有的感悟。
第一次在我的身上感受到这两个字是在训斥自己的小孩时。她看我的眼神,她一言不发的倔强,她一动不动的态度,都让我心底发毛,恐慌。当时,这种恐慌更加重了我的怒火,让我更加竭斯底里,我怒吼着,命令他行动。
然后,我才想,为什么我会有那种情绪?为什么她的眼神让我惴惴不安?为什么她一声不吭我却更加愤怒?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她缓慢的行动,随着眼泪的滑落,她发出令人疼惜的啜泣,我多想走到她身后,双手环保住她,再把她抱进怀里,给她安慰……可这只能是想象,我忍耐着直到她做完我要求的任务。
这期间,我不停思索刚才的问题。直到头脑中出现这两个字“权威”。愤怒只是因为我的命令不被接受,我作为大人的权威遭到了的挑衅,而发起挑衅的人是在意识里只能服从的对象。
这就好像老师讨厌学生不做作业,家长指责儿童顶撞忤逆,成年人指责小孩没有礼貌。
这一瞬间,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每一次反抗后的暴风骤雨,想到那日日反复的“老子花钱供你上学,是让你这样顶老子的”,还想了这句话背后狰狞的面孔。
上一代的人,总以为儿童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服从,不会意识那是另一个头脑,有另一种认知和意识。当儿童长大,继承还是摒弃这种思维,本不该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淋过雨之后就想为你撑伞的修养和自觉。
然而现实是,更多的人选择了继续捍卫这种权威,不自觉地批评儿童每一次的“不守规矩”,给孩子带上“熊孩子”的花帽。不曾想,都是第一次做人,每一次看人不爽,都只是自己修为不够。何苦地用“七岁八岁,狗都嫌弃”这样的言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正名。
他们也不过才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就算天资聪颖,很多知识也都是第一次学,接受、消化、乃至变通都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业错了,费心讲解,改了就是;讲了不过,多讲几遍,总有会的一天;道理不懂,多看多做,自然琢磨出一二三四。
权威,再次提到这两个字,再次地警醒我给孩子更多的包容。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