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

作者: 简人VIP | 来源:发表于2025-04-02 11:27 被阅读0次

农村的夏天,永远都是那么热。

白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到处都迷漫着一般热浪,走到哪里,都是一身汗。

农田做活的人们,戴着一顶草帽,热了,站起身来,取下帽子,翻过来,卷起来,用手拿着边沿,不停的对着自己上下扇着,扇着,汗仍是不停的流。

走在路上,热了,顺便躲到路旁边的树荫下,歇一会,抑或到路边的人家,坐一会,讨杯茶喝,再走。

呆在家里的,也会热,那时候家里没有电风扇,取过叶子编成的蒲扇,不停的扇着。家里有钱的,偶尔还能买上个西瓜,一家人剖开来吃。孩子从大人那里索过几分钱,买上一根冰棍,不停的嘬着,家里孩子多的,还要轮流嘬上几口。

如果说白天还能过的话,一到晚上,却是难熬。

夏天太阳落山也晚,六七点钟,还在西边晃着脑袋,一副不情愿离开的样子。

夜幕落下后,空气中的余热仍然未退,温度依然很高。

农村的夜饭做得早,吃得也早,早吃早睡,早吃还能省点家里的电费。

吃过饭后,洗过澡,家家户户便开始出门纳凉。

这时候,街头的打谷场上都聚满了来纳凉的人,东一家,西一家,光着膀子的男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正在喂奶的小媳妇,窜来窜去的孩子们......

农村人坐在一起,少不了东扯西拉,家长里短,打谷场的夜也充满着欢声笑语。

仓街那些有“传奇经历”的老一辈,永远都是打谷场话题的开启者,身边坐满了听故事的人,尤其是充满好奇的孩子们。

90多岁高龄见过洋人的张奶奶,抗日时打过鬼子的孙大爷,文革时到北京串联受到过最高领袖接见的韦婶,还有声称被抓壮丁饿了三天三夜逃回来的方大爷,求神老来得子的王大娘,上山打柴火遇到过鬼的刘叔......

说者绘声绘色,眉飞色舞,讲的有鼻子有眼,不由你不信。

从未离开过家门的孩子们,脑中的世界总是充满无限可能,他们自然是更信。

也就是那个时候,五六岁的明成,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洋人,还有毛教员,甚至还有鬼。

......

夜已深,气温下降,天也凉快多了。

竹床上的孩子们早已沉沉睡去,大人说话也累了,手中的蒲扇也越摇越慢,但还不忘不时时拍打一下叮在孩子身上的蚊子。

人们三三两两开始散去。

那个年代,那些夏夜,打谷场上留下的不仅是纳凉的记忆,还有孩子们对未来的期盼,抑或还有惶恐与不安......

相关文章

  • 纳凉

    陌蘭夏日纳春风,花开四时香万里……

  • 纳凉

    浮云可避暑?树苗可纳凉。 此语过荒唐,出句大夸张。 暑伏是高温,烈日似焰浆。 无雨又无风,无处不滚烫。

  • 纳凉

    天空此时是悲悯的,它把月亮、星星和有些凉意的风馈赠给了人间。风从东面来摇着一园子里的绿色,院子里的几个老人坐在黄昏...

  • 《纳凉》

    盛夏的傍晚是有些可爱的,白日的忙碌渐渐接近尾声,晚饭过后,身体和心情开始渐渐的放松,白天的余热渐渐褪去,星星相继眨...

  • 纳凉

    斜依露台角, 风拂裙带发丝飘, 远眺秋夜凉。 霓虹闪, 蟋蟀叫, 一轮皓月落清霜, 人影绰, 语声荡, 几家欢喜几...

  • 纳凉

    晚风特别凉,明月洁白光。 坐看孩童戏,老人醉茶香。

  • 纳凉

    《纳凉》 农人劳作高梁陇头 工人车间山墙头 …… 忙碌之后心里头。

  • 纳凉

    文 | 番薯兴 当仲夏的日头完全落了下去,地上的余热慢慢散尽,天边的月牙儿也悄悄地挂在了树梢头,村里的人们便开始准...

  • 纳凉

    室内空调不佳,有汤浴之称。 #纳凉#

  • 《纳凉》

    文/海芬 画/海芬 竹林清幽幽 小姐小绣楼 仲夏纳凉处 驱走闷热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纳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nbv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