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散文《伤仲永》:
有一个方仲永的小孩,不曾读过书,却在五岁时就能够写诗作赋,文采斐然。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方仲永的才能就慢慢消失了,等到他二十岁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因为方仲永父亲的短浅目光,就埋没了一位天赋异禀的孩子,这是何等的荒唐!
若是你觉得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古时,那就来看看另一件事。
前两年,人民日报在微信上发过一篇文章——《致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公然批判那些舒服地坐在象牙塔里,虚度光阴葬送自己前程的大学生们。
这些年,各大院校本硕博学生被劝退、被开除的事情屡见不鲜。
一些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彻底放松了自己,混学分,混文凭,对学习没有基本的敬畏感,每日醉生梦死。
说到底,就是这群年轻人看得不够远。在最该努力的年纪,却选择了享受。
回望古今,凡有大成就者,皆是青年时便心怀壮志,心系远方之人。
苏轼在年幼时,在书房门前写了一幅对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他从小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每天废寝忘食的学习。
因此,才能够有后来的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无一不通,无一不精的苏轼。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付出和收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会逐渐形成两种人,一种人因努力而成功,另一种因懒散而失败。
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找到奋起的动力、前进的航标。
所以,青年人要脚踏实地,行得稳、看得远,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玩乐,而是要懂得沉下来学习知识,实现心中的抱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