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都市达人户外群雨中天祝毛藏行
5月22日一早,细雨菲菲,飘飞的雨点不时轻吻着车窗,带来一地清凉。
都市达人户外群的两辆车,在雨刮器慢悠悠节律的摆动中,从凉州城南门鱼贯而出,在浅浅的五月的边缘,经一个叫麦嘴子神泉的地方,淹没在田野里……

田野里满满的绿,细雨中送来一片清新。里面的作物有的高,有的矮,高的是玉米,矮的是小麦,也有不多的露天蔬菜。有的地里用许多棍撑起旧衣物状似人样,用来吓唬鸟类。
田野里偶尔闪过几棵高高的树,孤寂的矗着,像是不合群的侠客,桀骜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树簇拥着的,大多是村庄。就像许多农村的平房一样,这里也没有高楼,亦或两层的民居也没有,大家平等的处在这片天空下。
村庄收拾的很干净,巨大的铁质的蓝色垃圾箱就在村头,几个穿橘红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正在村道上清扫。
人们走出家门就到了自家的农田,非常方便。到了饭点,出门在地里摘几把青菜,就是满惬意的美味。

没了鸡羊嗷叫的村庄多少有些寂静。几只狗悠闲地的在屋前屋后游荡,不时吼叫几声,似乎幻化成了当下村庄难得的音律,让人有了些许的期待。
路边的农人,抬头向我们张望,不解的目送我们离去。
说实在,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喜爱这种感觉。
几乎在每一个五月的边缘,我都会开着车,穿梭在绿意浓浓的田野。这是一种说不上、表达不清的感觉,太多叫上名或叫不上名的绿,一瞬就从眼前消失,恍惚中觉得有点不真实。
真的,这种喜爱特朦胧,你说不上是喜爱它的清新翠绿,喜爱它的不畏炎热,还是喜爱它的勃勃生机。
就像是雨中偶尔开启车窗,星星点点的雨滴在微风的欢送中飘过来的一股田野的清新,让浑身顿起激愣,像有一种激到心的东东,怦然心动,沁入心里。
那种感觉,就像是遇见久违的心仪对象,见面的那一刻,也不言语,只是深情的凝望,然后她突然的露出甜甜的笑,就让心里抓狂般心生暗喜,情不自禁。
是的,一种久违了的情愫在这时迷乱了眼前。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我们的思绪顷刻弥漫在这片绿色的原野上,像驰骋的马,撒下狂飞的身影。

的确,这勾起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有儿时欢闹的,有牧草放羊的,更有父母劳作的。无论哪一种,都是丰富自我的一种人生经历,深深的眷刻在我们的心里,无法忘却。
时间又仿佛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已越过了田野,进入峭壁耸立的山间。
只见路两边的山,一色的岩石。或聚在一起,你靠着我,我压着你,彼此依托着,形成峭壁,直插天际;或独处,突兀的立于山崖,也不知道怎样稳稳的就可以那样立着,感觉稍稍给点力就会滚落下来。哪怕是风,吹大点也像是会掉下来;而在山下,绿树环绕的当间,一沟水咆哮着向下奔去。

进入山间不远,左手边的悬崖上,一块巨大的岩石像神话中的飞来石一样,很恐怖的悬在上面。石面略略倾斜,恰好迎向进山的方向。在浅灰的石面上,用白色的漆写有藏文六字真言[唵(ཨོཾ)嘛(མ)呢(ཎི)叭咪པ(པདྨེ)吽(ཧཱོུཾ)]的第一个字“ཨོཾ”。白色的字很大,几乎填充了整个石面,在浅灰的石色映衬下,格外醒目。所有像我们一样进山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必然是悬空的石,以及石上的字。
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才能广积功德,功德圆满,方得解脱。而藏学家认为六字真言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

而其中的首字“唵”,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也可以说成三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身、语、意。诵念此字时,身、口、意要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
唵为白色,象征本尊之智慧,属于禅定波罗蜜多,能除傲慢心。

在巨石的下方路的右边,紧挨着的山脚旁,隆起的一堆乱石上,咆哮着一道瀑布。瀑布不高,也就几米,水流却异常湍急,伴随隆隆的吼声在寂静的山间回声响起。

而在瀑布一旁,印有蓝白红绿黄五色经幡正迎风飘扬。每一条幡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象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在这里,就像风幡所在一样,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风幡,无疑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所有这些,给进入此地的人们带来深深的冲击,只一刹那,冥冥中却有了格外的尊重。这既是一种对山的尊重,也是一种对藏文化的尊重,见此仿佛有了另一套行为规范体系,让我们在藏秘的行程中有了別于它处的自律,一种将世俗烦操沉淀在空旷寂静的山脉而获得短暂平和的心态。
汽车继续行驶,越往里,两山越陡峭,地势也渐渐拔高。在越来越陡峭的山上,望去岩壁越狰狞。有些地方像巨斧劈峭过似的,两山直直的上顶云天,令人望而生畏。

穿过狭窄的这段山路尽头,豁然开阔的地方,却被一堵高高的水泥坝堵在了眼前,这便是此行的终点——天祝毛藏水库。
人说山里的天气,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这不,站在水库大坝,却飘起了小雪。小雪花像可爱的宝贝,一片一片亲吻着我们的脸颊。

我们在雨雪交织中欣赏眼前的水库。祁连山就在不远处,以它宽阔的胸怀紧紧的将这处地域环抱。在这样一处四面环山的地方,山间的雪水从不同方向流经这里,被大坝拦住,形成山里难见的大水面。
水库四周,弥漫起雾,笼罩着远山。望上去像是从天际垂下,使得远处的祁连山似隐似现,给人以神秘感。水面上也不断升腾起雾,不很浓,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也不稀,没有让人乏味的稀薄。似乎是刚刚好,给人以宁静而雅致的妙趣,一种像水墨画般清新自然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小学课本上桂林山水甲天下图案上的老人家和风景图片。里面的主人公,戴斗笠,穿蓑衣,点渔火,成为漓江最美的点缀。
倘若这会有这样一位留长胡子的老人,也披挂起斗笠蓑衣,坐在木船上,相比一点也不比漓江逊色。
记得以前我们吃的水,都是地下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固体废物垃圾与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对饮用水质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后来,政府下决心引来了祁连山的雪水,大大改善了水质。而在饮用水中,毛藏水库的水占了大头,可见这座水库对武威人民的生活有多么重大的贡献。
过了水库,在西面的山坡上,一片略显简陋的平房高高低低的依地势建在上面。单从外观上看不出明显的藏式建筑风格,只是一片普通的平房,安静的沉寂在深山里。

在平房上面的山坡上,是一院平房,像四合院,却多了宗教的色彩,这便是毛藏寺。
这座寺,和许多藏区金碧辉煌的佛寺不同,显得低调许多。从外观看,要不是门口挂的牌匾,估计没几个会想到这里是藏区的寺院。

进入寺里,房间的木头看上去有些年头了,陪同我们的僧人介绍,这座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寺的正房分为三间,最中间的墙上挂满了唐卡,佛灯点亮,供奉着这座寺的第一任活佛。这里也是寺里唯一从事佛事活动的场所。左手边的一间柜子里装满了佛经,多的几乎要从柜子里溢出。右手边的一间有一些佛事用具,看得出好长时间没有打动过。
寺的两边厢房,一边是原活佛的住处,另一边是生活用房,我们去的时候,屋子里很凌乱,一看就明白好长时间没有进过人,都用绳索绑住门栓,现在应该都不用了。
参观完毛藏寺,在雨雪中我们静静的返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