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影响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中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要求不只是文字的变化,而是蕴含着育人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变化和升华。所以,贯彻新课标的前提是更新、升级教师大脑中一些固有的教育旧观念。否则,当教师用固有的概念和思维来理解新课标时,就会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教师能否重构观念并切实理解这些新概念、新表述和新要求的内涵和意蕴,深刻影响现实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改变观念,准确领会新课标理念,教师除了必要的课堂观摩、听讲座与报告,离不开必要的专业阅读。
进行专业阅读,首先要选择那些有助于理解新课标的专业性的书。比如,要想了解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基本策略,就可以阅读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要理解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教学”,在大概念视角下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就可以阅读刘徽教授所著的《大概念教学设计》。要在短时间内把握“学业质量标准”“项目化学习”“情境学习”“教-学-评一致性”这些概念,就可以阅读崔允漷等著的《新课程关键词》。要理解逆向设计的概念和原理,就需要研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些书不仅系统全面分析了相关概念,而且彼此之间又有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课标的理念和实施进行了阐述。当深度阅读这些书后,教师不仅能深刻理解新课标阐述的理念,而且还能知道这些理念是为何提出,指向哪里。当系统阅读完这些书后,大脑中犹如编织出一张有意义的概念之网,让我们在面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时,有了新的、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阅读专业书籍,不能采取随意浏览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采取这里看一点、那里读一些的碎片化阅读,而是要采取研究性质的专业阅读,需要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共同体发力。从学校层面,可以组建教师读书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组织教师共读、讨论和对话,或者将阅读融合进教研活动中。在每次组织教研前,提前布置阅读的章节,安排导读教师,布置预习思考题,在教研时组织老师们共读。从教师层面,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和身边教育资源匮乏的不足,加入“新教育教师读书会”这样的在线阅读共同体,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与“尺码相同的人”一起研读。
阅读专业书籍,首先要坚信自己有读懂理论书籍的能力。起初理解不了,不是理解力弱,而是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当沉浸阅读的时间久,书籍读得多的时候,那些看似模糊的概念就会逐渐清晰,那些一个个零散的概念也会逐渐联系起来。阅读有难度的书籍,还要克服浮躁、急于求成的心态,让阅读慢下来,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啃读”、批注一本书。慢就是快,快其实是慢。这样的阅读虽然慢,但读一页就有一页的收获,读一章就有一章的价值,读完之后,知识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对日常教育教学有根本性的提升。而片面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表面似乎看读了不少,但真正吸收的不多,也就难以迁移到工作中。这种慢下来的“啃读”,除了学习新知识,还能提高阅读能力,让自己在阅读同类书籍时大大提高了效率。教师开展专业阅读,要尽量借助专家的导读和解读。专家因为长期浸润在这一领域,拥有丰富广阔的知识,他们通晓书籍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和重点与难点。专家的解读能够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就阅读而言,最好的导读专家是书的作者,其次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就有这些专家的相关文章、视频和讲座。特别是在中国知网,几乎能搜索到大部分相关的论文。搜索、查找到这些与书籍相关的文章和讲座,对我们理解专业书籍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是教师以较少的时间和经济支出来增进知识、丰富智慧的不二选择。也是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的必由之路。某种程度而言,谁在专业阅读上下功夫,谁就在此轮新课改的新征程占据了领先的位置,也才能走得更扎实,更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