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尊称为中国文化的“圣人”和“亚圣”。其实他们之间相差三代人,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他和子思的关系密切,荀子将他们称为“思孟学派”。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孟成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偶像。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周朝统治大约八百年,周人吸收和继承了夏商两代政治的基础,确立了以分封制为框架,以宗法-礼乐制度为纽带、以天命--德政为核心政治理念的治理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早期国家的跨区域治理难题。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这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周王室衰微,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还尚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追求的是“以礼治国”,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
礼治思想起源于祭祀,定性于周。礼是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划分人们尊卑等级鬼剑的准则和依据。宗法制的是政治等级和血缘等级。礼的核心精神是亲亲、尊尊的“有别”,亲亲是宗法血缘等级,尊尊是政治方面的等级,移孝于忠,
孔子引仁入礼,“仁”的内涵是“克己复礼”。出自《论语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仁者”。“仁者爱人”,这种爱,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这种爱是从“亲亲”(爱亲人)开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广泛的爱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对他人的爱,主要表现为“忠恕”。“忠恕”的意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孔子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推进及远的爱。孔子提出仁的观念,目标是恢复周礼。孔子将“礼乐崩坏”归结为到的衰落,认为由于贵族之间不能相爱,所以出现僭逆的行为。他认为只要贵族能相爱,通过克制自己的行为,就可以恢复周礼了。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发动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仁政”学说的思想家,孟子“仁政”学说的政德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性善论”是孟子“以仁政得民心”的政德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孟子的政德思想表现在仁政、民本以及王道思想三个方面。在“仁政”方面,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石,推行仁政理论;在民本思想上,孟子重视民心的向归,并提出民贵君轻的重要理论,在王道思想方面,孟子重视王道仁政,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仁政:人之性善,以仁推政。民本:民贵君轻,民心所归。王道:以德行仁,以德服人。霸道只能使人力量不足短暂臣服,王道却能使人心悦诚服。
总之,孔子把伦理学范畴的任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把政治和伦理结合起来,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孔子开创了中国伦理政治之先河。孔子提倡个人的仁,,然后推己及人。孟子主张唯心主义的性善之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游说君主,实施仁政,认为人人都有仁心,只要发扬出来,就可以使天下安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