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标签的前提是认知

作者: 陈孒枚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14:43 被阅读1次

看完《深度思考》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莫琳的精彩之处在于,不断打破标签,成就了她光鲜的职业生涯。

从小,莫琳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拒绝学习妈妈安排的跳舞等女孩子的必修课。她不限于在书本上学习法语,而是到法国当交换生,在环境里学习。为了深度融入法国文化、生活,她选择与一个桀骜不驯的法国女孩居住,而不是与美国留学生住在一起。在职业生涯中,她进入欧莱雅,为事业打下一定基础后,撕下欧莱雅标签,选择离开。跟着自己对美的追求的感觉来到美国盖璞公司,在开创了老海军品牌后,又勇敢撕下盖璞的标签离开,来了香奈尔,直到十三年后离开香奈尔。为了迎接离开香奈尔后的生活,她把香奈尔衣服都收齐来了,从形象到内心都在改变。每一次离开,都是打破了固有的标签,成为新的自己。

与莫琳不断打破标签的做法相比,我则正好相反,守着一个标签度过我的职业生涯:一个公司职员,一个在某个领域干了30年的职员,如此而已。最多再加上对一项技术有固定的思维和认知,对于别人提出的质疑嗤之以鼻。

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后来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深以为然,我就是这种死在二三十岁的人。

小说家陈村的短篇小说《一天》里,描述了冲床工张三的一天,其实就是他的一生。因为他的每天都是相同的,每一天都是上一天的重复,每一年也是上一年的重复。我也一样,每一天做的是那些事,每一年做的还是那些事,重复三十年,眼看就要做完一辈子。有一位同事说,几十年前我们就研究这些技术,现在你们研究的还是这些技术。

我为什么只能像张三一样过一生,而不能像莫琳一样善于打破常规,撕去标签?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带来差异。莫琳生长美国的中产家庭,父亲是有名的律师。她自己毕业耶鲁大学,中学时就去法国当交换学生,大学又在法国留学一年。这样的家世、背景、学习经历,都是她后期成长的基石,也是她成为香奈尔全球CEO的必要条件。

像我们这种生长在边远山区、书又读得一般的人,从小循规蹈矩,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妥。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认知,去逼问自己,我是谁?现在的标签能贴一辈子吗、打破现有标签,我会是什么样等等。

站在山脚的人,是不可能看到山上风景的。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山脚,更不可能另辟蹊径,爬上山顶去看更好的风景。只受过基础教育的我等平常人,注定只能像张三一样,重复每天生活地度过一生。

思路决定出路,但是什么决定思路?在没有外在条件、先天条件的前提下,读书是一个好的途径。通过读书,虽然不一定能爬到山顶,但至少知道有山顶,山顶有更好的风景。你尽可以在山脚畅想山顶的风光,这也可以算多读书带来的好处。

相关文章

  • 打破标签的前提是认知

    看完《深度思考》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莫琳的精彩之处在于,不断打破标签,成就了她光鲜的职业生涯。 从小,莫琳就不...

  • 向前一步

    原则:女性要打破内心障碍,才能放飞梦想。 认知: • 标签限制女性的发展 • 认知偏差导致女性缺乏自信 • 性别天...

  • 最近读的书和一点感悟

    摘要 最近读完的书有《这里是中国》、《自卑与超越》、《商业的本质》、《打破自我的标签》。 鉴于我目前的认知水平,对...

  • 04打破标签,重塑自我

    打破自我的标签,打破观念的贫困。 去年读过《打破自我的标签》这本书,今日重新翻看,试着写点读后感。 这本书是香港中...

  • 实用CSS代码片段(2)- 超出部分实用省略号代替

    前提是该标签设定固定宽度

  • 破旧立新-刷新

    什么是破旧立新,有句名言:“不破而不立”。什么是破呢?破就是打破你旧有的认知,扩大你的认知边界,打破常规,打破群体...

  • 打破认知

    《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第一章“打破你的认知:先行动,后思考”。 改变思想从行动开始: 正如管理专家理查德帕斯...

  • 打破认知

    昨晚睡前,意识到要睡觉了,一种无聊无意义感油然而生。我问老二,你觉得无聊么?老二说不无聊。如果你想玩什么,想做什么...

  • 打破认知

    能够看到一些打破自己认知的东西,超级开心!就像今天看到的这段。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 就是有时候你特别想要让一件...

  • 《打破自我的标签》

    这本书是在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推荐的,老师说这本书句句打脸。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作者陈虎平老师说出了在我大脑里徘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破标签的前提是认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qn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