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开微信上推荐的几篇公众号,一众大同小异的标题让我提不起来什么兴趣点进去看,这个教你怎么稳定情绪,那个教你规划人生,想发发牢骚,却被说成没有格局,偶尔躺平,却被划进不进取的群体,为什么我们总被教育,从小到大,从学校到职场。
“你要好好念书,将来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学生时代最常被谈论的话题便是如此,逢年过节,亲戚聚集在一起,一旦谈论到正在读书的你,基本上都会给你讲道理,用他们所谓的经验,来劝诫你,警醒你,甚至语重心长的教导你;被教育者本质上是没有话语权的,不可反驳不可拒绝,总要接受。
青春都是叛逆的,当我们被教育家拿在手里,用锉刀雕刻打磨的时候,一些道理的敲打,在我们看来都是聒噪的。
过年的时候回家,由于最近侄子成绩下滑,我哥让我跟他聊聊,我说跟一个五年级的小孩儿讲什么道理?就像咱们小时候听不进去长辈的话一样,表面上看你是听进去了,转过头不还是左耳进右耳出了?不过为了他自己考虑,还是硬着头皮跟他聊了聊,我没像长辈那般同他正襟危坐的谈论成绩下滑,补救措施,我让他陪我打了一会游戏,总是趁着游戏等待间隙同他有意无意聊天,像同学一样吐槽老师学校。
那天我就发现,这不就是跟小时候的自己对话吗?他难道不知道努力一点成绩可能好一点吗?他不知道成绩好一点未来的路会好走一点吗?他都知道,只是没有那么明确,就好像,他不太清楚高考到专科和本科和985院校的差距,也不知道人才市场上不同院校毕业生会收到offer有什么区别,更不会知道公司里不同职位的人到位生活有多参差。
最后我也没有很严肃的让他好好反思,争取改变学习的困境,我只跟他讲,让他知道自己现阶段要做什么,并尽力把他做完做好,就够了,至于道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周末叔叔跟我联系,寒暄之后我就知道又开始旁敲侧击我的人生大事,当然伴随的还有一大堆“人生哲学”和“大道理”,我在听了5分钟之后其实就已经失去了耐心。同我侄子不同,虽然我们都是被教育者,但是成年后的我,至少是读了些书、走了些路,懂了一些“道理”的,所以这个过程就不是单纯的从有输送给无,而是变成了1与1之间的碰撞,有碰撞就会有火花,有对错,有矛盾,最后的讲道理就变成了辩论,这加速了对话的结束。
其实大多数时候,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认知是差不多的,你知道的道理我可能都懂的,所以一旦开启教育模式,会下意识的觉得不对等,要是碰到好为人师的,简直只生理性反抗了。
我们这被教育的一生,当然不能否定接收到的所有,肯定是有好的,当然也有多余的,可以为人师,不要好为人师,把教育当成一种凌驾。
最后声明,写的这些单纯个人意见,也不要把什么“可以为人师,不要好为人师”等观点当成教育言论,哪里来的那么多大道理,管好自己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