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会特别在意他的弱势,反之,也当然会特别在意他的优势。由于,他们把太多的注意力用来关注自己的弱势或是优势,从而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如果有一天,当你把你最自卑或是最自信的方面,告诉别人的时候,很大概率,人家会不以为然。我想,这或许就是人人都有认知偏差的缘故吧。
当你认为有了钱就有了幸福的时候,那意味着说在你眼里,一个结果有且仅有一个原因,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回想一番,儿时的你可是浑身一毛钱都没有,可你就是无忧无虑,可你就是时常肆意的欢笑,尽情的奔跑。
待到慢慢长大后,你或许才意识到,同样的一个结果可能是由多个原因导致的。而在这众多的原因中,由于认知所限,我们可能对于其它原因全然不顾,就单单盯着自己最在意的那个原因,而越是如此,我们就越是认为此原因才是导致此结果的核心所在。
这就有点像是,每一位小伙伴都在背负着枷锁前行,而我所理解的成长与进步,则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从而让自己学会慢慢解开那个枷锁,最终将其彻底放下,即便,这的确很难很难。
人们常说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想,这或许就是为了避免我们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吧。
今天下午,我在和一位有考研意向的小伙伴聊天,从她的话语中,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她的顾虑,而在我的角度,我却又觉得她的确过于小题大做了。
在她的眼里,由于自我感觉并非出身名校,因此,就反复询问我说是不是考研复试的时候,导师特别看重出身。我先对其提出的疑虑表示了肯定,最起码,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不管你是求职还是求学,亦或是求偶,人家当然会看重你的出身。想想看,如果让你站在对方的角度,你肯定也多少带些有色的眼镜,即便你口里不说,可心里却会这么想。然而,我又紧接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我拿求偶做类比,我说当你找对象的时候,你肯定不可能只注重一个方面吧,除了人家的出身,你可能还要看人家的性格,身高,体重,眼界,谈吐,三观等等等等。可在你眼里,你或许只看到了出身这一项,且由于你在此方面的薄弱,因此便更加看重。
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那我想进一步追问,又是什么决定了性格呢?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其性格,而价值观无非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更重要?
我替所有的小伙伴自问,“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呢?” 答案似乎恰恰出自于我们的价值观上。可前提是,你总得识别出来这是由众多原因,才导致的一个结果吧。进而,在这众多的原因中,它们的权重又是否都相同呢?若是相同,你则要平均分配用于每一个权重的时间,若是不同,你则要识别出来究竟哪一个权重最重要,然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不过,深入思考一番,这天底下大抵没有前一种情况。
金钱的确是导致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那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素吗?或是,还有其它比金钱更重要的因素吗?当然有,比如人际关系。想想看,若是这世界有更多的人需要你,且也有几位与你关系极其亲密的亲人与朋友,你怎么可能不幸福呢?反之,若果你家财万贯,可就是没了至爱至亲,亦没有了忘年之交,你又有几分幸福的感觉呢?就如人们所说,谁谁谁穷的只剩下钱了。
在我看来,“重视一切老生常谈”是避免出现认知偏差的好方法。想想看,也的确如此,所有在你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尤其是对他人所做所为的不解,前人们,先辈们早就已经阐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你不懂,为什么房价高到绝大多数人付完首付后,还要为此背上二三十年的债务?难道,政府就不能体察一下民情,插手管管这个几乎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嘛?可是,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然给出了答案,他说:“无为而治。”你不懂,为什么儿时的青山绿水,待到自己长大后,再也寻不见了它们的踪影?也仅仅是近些年,“金山银山才是绿水青山”的口号才逐渐响亮了起来。可是,同样还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说:“天人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