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奋斗在前线的小小教书育人者,自己奉行“不能误人子弟”的理念来工作。《离骚》這篇课文,我花费了三天的时间来备的课。首先介绍楚辞,谈及“风”“骚”这两种精神代表,其次,进入课文。把课文内容分为了两大部分来讲:一个部分是内美;另一个部分是修能。因为文章中屈原自己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样一个过渡句,我把课文内容分为了内美和修能两大部分。接着找了相关的资料,来证明“内美”就是:家世、出生年月,以及姓名。然而“修能”呢,是作者在内美的基础上对自我的高度要求,像“江离”“辟芷”这些美好的事物来学习。并且发出对时光流逝对感概,害怕自己没有时间来为楚国效力,害怕自己的美好品德无法付诸楚国之上。
今天下午第一节,我在三班上课以这样的思路讲解了《离骚》這篇课文。三班反应超级棒,很配合,很善于思考。尤其是我问到,“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以及后面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作者为什么害怕时光流逝呢?三班同学很努力地思考着,一直紧缩眉头,好像“百思不得其解”。当我说出屈原担心自己没有时间为楚国效力,害怕自己美好的才能无从奉献时,很多同学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便开始奋笔疾书。我看到这里,特别有成就感。感觉自己花了那么长时间备的课,很流畅,很有逻辑,而且落实地很好。
但是等到我第二节课去四班上课的时候,同样的思路。而且我考虑到下午的课可能会困,会没有精神,我还特地给学生找了《离骚》的歌曲视频,放给孩子们看。其实这个班级的课堂在我一开始进入课文的时候,调动就很困难。当我问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作者所言的“此内美”是指什么,明明上面我已经通读过课文的意思,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都说不出来,有的同学只能说出“家世”“降生”但不能说出“名字”。这个时候,我就感觉班级气氛太低沉,便边提问边把两边的窗帘拉开,让教室更亮堂而且有新鲜的空气进来。但正当我走到右侧窗户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个班的班长已经趴在了课桌上,头埋在了胳膊里。我这个时候,也不说话,就看这这个男生。等到他抬起自己的头,我生气地说:“你如果困了的话,你可以站在教室后面去。”他没有动,只不过是脸上绯红一片,露出该怪不好意思的表情。我这个时候,站在这样的课堂里,真的很无助,也更无能。我想不出任何办法调动各位同学参与进来。我只是站在那里继续按照自己备课思路讲讲讲。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即使是我一个人的舞台,我也要唱得精彩。
但是下课之后,我在反思,为什么这两个班级差别那么大?同样是下午的课,一个班生龙活虎,另外一个班级却死气沉沉?而且连那个班级里的班长都显得出不感兴趣,或者是不耐烦的表情。可是我真心为这堂课付出了,甚至于课件上的每一个图片,我都是精挑细选放到上面去的。我内心也在埋怨学生为什么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但另一方面又有深深地忧虑,因为,没有人站在客观的地方指出我哪里有问题。肖培东老师说,如果课堂有问题,那么问题多数在于老师方面。所以老师要多多反省。我好难过,反省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