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 〔清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以蒲松龄的《狼》为例,从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几方面展开,屠户由之前的胆怯到勇敢和狼作斗争,这中间经历了思想上的波折,狼的贪婪让屠户下定决心,借助周围的有利条件,由被动变主动,当机立断,刀劈两狼,岂不快哉!告诉我们面对像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心存幻想,要积极勇敢善于斗争,维护自己的利益。
创意设计点,可着重从屠户的心理活动及动作描写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选取一个点展开,这就是创意教学设计,以点带面。如“屠惧”、“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中的“恐”,“弛担持刀”,丢掉幻想,准备勇敢战斗,这是屠户心理变化的关键一点,也是文中解读最为精彩的一面,也是屠户思想意识觉醒的关键一招,与狼形成对峙状态。所谓“穷则思变”、“变则思通”,说得人在特定的境遇下谋思边,以致于找到出路,屠户最终借助堆集的柴草堆,趁前狼“意暇甚”之时,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尔后转转其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在危险之时,彰显了屠户过人的智谋和勇敢,于后人启迪,这正是课文留给读者无限回味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