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来源:《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演讲》扇贝
故事
整个故事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和祖父母出去参加车队时,作者通过自己的“知识”推理出祖母因为旅行中抽烟减少了很长的寿命,祖母因此哭泣,爷爷对作者说“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
2
扇贝中对此翻译为“善良比聪明更难”,但是通篇下来我并没有理解到,为什么会有善良的存在,是因为奶奶因此而哭泣吗?
我马上列出来多个原因
- 杰夫·贝佐斯的环境中,对善良的理解和我们有不同。
- 我不善良,无法理解善良。
- 翻译有问题。
在做了简单的心理检查后,我排除了2。
1难以查证,因为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模型都是由很多影响的,我难以去找寻他一生的轨迹,然后带入我自己。
所以我接下来对第三个问题进行了探寻。
幸好是3,不然我的好奇心会让我去追求1,那就太难了。
3.1
实际上,“kind”的意思并不是简单的善良,它更贴近一个我们经常说到的另一个词——同理心。
同一个词汇,我们能找到很多意义,我们难以用中文解释英文,这是因为我们系统的问题,所以我们用英文来解释这个词。
Someone who is kind behaves in a gentle,caring,and helpful way towards other people.
这个词包括了行为的“gentle”绅士、“caring”有同理心的、以及“helpful”帮助他人的,而不是单纯的善良。
其实翻译过来用“善良”代替“kind”并没有错误,只是我们对这个词的感知完全被善良所占据了。
3.2
聪明的品质,在我们教育为重的大环境下,只要是上过学,大多数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受到,自己是聪明的、是不同于老辈的。
但是善良的品质却在我们这一时代,被无限淡化了。
没有人在建立上写“善良”这种品德,而是“聪明”的品德被写出来。
这导致了我们难以去换位思考,因为善良就是我们换位思考后对自己的一种宽容和理解。
一个人若是没有聪明,还能被称为人,因为人有高低之分;一个人若是没有同理心,那还能被称为人吗?
4
我们的社会是依靠我们的同理心来一点点搭建起来的,而不是靠单纯的聪明来取让每个人达成对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故事中演讲者在对祖母说出自己计算的寿命减少数量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带入到一个寿命本就并不长,但是还依旧想在生命最后跟着车队出去和孙子一起充实生活的祖母的视角;甚至还幻想了自己被表扬的场景。
如果老师只想评职称,学生只想拿高分,老板只想压榨员工,人们都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疯狂起来,那就完了。
我们人生来就是社会性动物,除非有一定的心理疾病,所有人都是靠着他人的认同活下去的。
当你为了让别人认可你而打压他人的时候,这个人的认同感就被你抢夺了,你只能感受到一时的快感,而他却长久难以恢复。
所以善良比聪明更难,善良也比聪明更简单,同时善良又比聪明对社会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