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有一句诗,感人至深。她说,书本,比世界上的任何一艘船,更能带我游走各地。
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是一本旅行游记。我本来就比较喜欢摄影,拿到同事给我的这本书,看到封面和先前他剧透给我的内容,就喜欢的不得了,觉得像是在看一本地理杂志。既然走不出去,不如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出发吧。
阿非利加洲——非洲
一位英国作家曾这样形容非洲:
“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它集中了南非黑人最痛苦、最悲惨、最勇敢、最荣耀、最欢乐、最暴力、最美好的一切元素,迷人又令人望而生畏。”
小江老师(江一燕)说:“如果你要到国外旅行,请一定要到非洲。”
非洲到底有何等魅力,让游人一而再再二三的推荐呢?是非洲大草原迷人的风景?还是非洲独一无二的动物王国?是最原始的生态部落环境?还是南非的金伯利大钻石?
我想,应该是有原因的。
“沉默是金”的典范——长颈鹿
作者在介绍非洲长颈鹿的时候,写的比较简短。
也许是因为有其他太多东西要写的缘故,所以只是点到为止,其实作者整本书涉及的人物故事,都是如此。有一个词语叫“浅尝辄止”,作者的描写手法有点类似,也许毕淑敏老师想的是:“你们若想了解更多,那就自己钻研去吧!”
图片源自网络
有人称长颈鹿为“哑巴”。其实长颈鹿是有声带的,只不过它的声带很特殊,中间有道浅沟,发声困难,做一次发声运动要动员起胸腔和膈肌的共同力量方能完成。由于长颈鹿的脖子太长,和这些器官之间的距离太远,神经传导和协同动作都很费力气。所以,长颈鹿基本上就放弃了发声。
长颈鹿腿长,跑得快,视力极好,可以看到它身后面的东西。四肢可前后左右全方位地踢打,击打范围广,力量大,如果成年狮子不幸被踢中,可立马腿断腰折。
可造物主说:物不能尽两全其美。由于腿部过长,长颈鹿在饮水和睡觉的时候就很不方便。它们要叉开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睡觉呢,就把脑袋靠在树枝上,以免脖子过于疲劳。
长颈鹿身上有让人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少言和温柔。
长颈鹿脾气温柔,群体之间谦和文雅,彬彬有礼。它们互相之间温情脉脉地相伴来去,互相之间靠得很近,互相照应,它们长长的腿经常碰在一起,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它们从不因为这种小事发生口角、顶撞。
这种互相靠近既是出于一种温情,同时也是为着安全。它们的举动随和、亲切、自然,完全配得上它们美丽的外貌。
罗本岛B区5号的修行者——曼德拉
曼德拉全名是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这位声赫全球的首位黑人总统,曾在一个4平方米多一点的牢房里被囚禁了整整27年,被称为非洲人民之魂,非洲的国父。这位为自由而战的斗士,有必要在这里仔细阐述一下。
图片源自网络
曼德拉的前妻温妮曾经说过她第一次看到曼德拉时的印象——“我看到一个高大、仪表堂堂的男人。”
年轻时的曼德拉,身材魁梧,相貌端正,基本算得上英俊。
罗本岛之所以让人铭记的,是因为这里囚禁过曼德拉整整18年。
罗本岛基本上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作医疗,把麻风病人和精神病人单独安排在这里,远离大陆,以免影响正常人的世界。另一个重要用途,是囚禁囚犯和逃亡者。
曼德拉他们曾在这里捞海藻、海草。罗本岛受来自南极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冰冷多风。犯人们没有任何防寒防水的准备,穿着单薄囚衣站在海水中,非常累人。海藻并不值钱,监狱的管理者们只是希图用这种苦役折磨政治犯,并摧毁他们的信仰。捞取海草几乎是毫无意义的,只是让你在枯燥和衰竭的磨难中,经历惩罚而绝望。
人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死都不怕了,他必定会更缜密地思考如何活着。
在一个著名的石灰矿,曼德拉带着镣铐,在这里劳作过无数天,手掌起泡,脚踝磨裂,浑身像雪人似的沾满石灰粉。由于石灰粉迸溅入眼,曼德拉得了眼疾,终身未愈。
关押曼德拉的牢房是一个所有缝隙都被抹平的水泥匣子,身高1.83米的曼德拉在这个只有4平方米多一点的空间里,整整度过了18年!
曼德拉说:“我已做好准备接受刑法。我曾坐过牢,知道在监狱的高墙背后对非洲人民的歧视多么严重,非洲囚犯的待遇是多么糟糕。然而,我不会因为考虑到这些背叛自己选择的道路,因为人类的最高追求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得到自由。我在监狱中会受到可怕的折磨,而在监狱之外,我的人民正在遭受可怕的折磨。我对后者的仇恨超过了我对前者的担心。”
曼德拉在狱中是怎样的呢?他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星期一至星期四早晨,在牢房里原地跑步45分钟,并做1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50次下蹲。每天放风的半小时,要在院子里坚持跑步。
曼德拉把罗本岛变成了他的大学,把自己从一个愤怒的领导者变成了深思熟虑的沉静学者。
坐牢27年,77岁当选总统,执政三年以后,主动宣布隐退。
曼德拉经历27年的牢狱之灾,在幽暗的求囚室中,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蜕变。曼德拉的容貌变得冷静、温和、安详,一种穿透一切智慧蕴含在眼中。晚年的曼德拉图像,越来越像一个超凡入圣的人,凌驾在一切人世间的苦难之上,温暖包容地凝视远方。
非洲女人典型的身材——前挺后撅
两胯比上身宽厚,腰很细,臀部凸起,这是非洲女子的典型身材。
图片源自网络
为什么非洲女子拥有这般好身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和她们日常劳作的方式有关。
非洲女人高高隆起的臀部,有着它的实际功用。一是非洲高原的生态环境荒凉,当狩猎和奔袭时都需要长途奔跑。强健的下肢要有良好的支点,臀部必须发达后翘。再者,黑人负重时一般不是肩挑手拿,而是将重物用头部顶着,或者背负。无论使用头部,还是背负,都需要身体有更稳定硕大的中段做重力平衡,后凸的臀部才可以担当此任,使身体安稳负重。
世界顶级豪华列车——“非洲之傲”
“非洲之傲”的诠释:奢侈就是时间与空间加之人工的极度铺排。
作者乘坐的世界顶级豪华列车“非洲之傲”,门票售价是1万到9万美金,以奢华闻名于世,有流动的“五星级酒店”、“铁轨上的游轮”之名。而列车穿越之地,确是社会最底层的非洲贫民窟,一道车窗隔开了奢华与贫穷,这让作者在列车上如鲠在喉,无心消受。
中华民族是艰苦奋斗的民族,祖辈贫穷饥饿的岁月离我们并未走远。对作者而言,坐在如此豪华的列车上,享受如此贴心的服务,而窗外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难民儿童,这无疑是一种良心上的摧残。列车上的许多名门望族已经不是第一次乘坐非洲之傲,有的甚至是第七次。而对于作者,我想,她应该不愿第二次乘坐。
大坑——金伯利钻石
钻石之所以昂贵,是因为平均每开采250吨金伯利岩,才有可能蕴含一克拉的钻石。所以说,它非常昂贵。
在南非之前,印度是钻石的最大生产国。在印度文化中,钻石有它的守护神——蛇。
为什么是蛇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公元前35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在一个深坑中发现有钻石,但钻石周围毒蛇环绕,毒涎喷射,可在数十米之远就让人毙命。
亚历山大心生一计,选明媚晴天,命众军士一起手执镜子,照射毒蛇。反光将热能聚焦于蛇身,毒蛇先是挣扎,之后就被烧死了。可毒蛇虽死,钻石并不能自动爬出深坑。亚历山大又命士兵将羊肉剁的细碎黏腻,扔进深坑。这样钻石就沾在羊肉上面。羊肉的味道引来了秃鹫,秃鹫连羊肉带钻石一起吞入腹内。最后的步骤是士兵们跟踪追杀秃鹫,捕获后开腹,这样就得到了钻石。所以在印度文化中,毒蛇是钻石的守护神。
可金刚石也不好吃,毒蛇为什么要环伺其周呢?是因为金刚石的特性。金刚石受紫外线照射后,会在暗夜发出蓝、青、绿、黄等颜色的荧光。荧光会吸引昆虫飞来,昆虫又引来青蛙。蛇类喜食青蛙,所以就被吸引来了。这就是凡出产金刚石的深谷中多毒蛇的原因。
钻石的价格之所以高,因为一是稀少,二是人为的在控制它的产量。
当地的钻石博士说,以前的苏联人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人,是很精明的。他们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这个盛满钻石的大坑,保守秘密几十年。长时间的秘而不宣自有道理,俄罗斯人深知海量钻石一旦流入市场,会给他的价格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他们希望维持钻石产量的恒定,自己才能细水长流的享受钻石的高价格,天长日久的受益于这个大坑。
所以,当地的钻石博士就更不买钻石了。
草原的生态平衡——优胜劣汰
当作者反问当地的女猎手,您看到一个弱小的动物就要丧生的时候,是否会激起拯救他们、制止这一恶行的冲动?
女猎手回答说,这种感受主要集中于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偷偷告诉你,有一次看到一头狮子,马上就要吃掉一只小长颈鹿,我出手救了小鹿。可后来,我明白,如果这个弱小的生命不死去,那个大型动物就会死去。
大自然已经这样运行了无数年代,自有它的道理。任意去改变它,反倒是人类的狂妄。
这类似于人们总希望能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或者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避免对方再次犯错。仔细想一想,弱小的事物不经过独立怎么才能变得强大?不在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怎样才能成长?草原的生态平衡系统,造就了优胜劣汰。人类的知错能改,拼搏进取,造就了事业高度参差不同。
请先给非洲儿童一片面包,再给他谈读书
作者在看到一群赤裸的非洲儿童时,对当地人说,应该让孩子上学,学校是免费的。当地人对学习的态度是,上学需要动脑子,就会使人更快地感到饿。所以,不能上学,在家里躺着省粮食。
贫穷是非洲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根本无从谈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肚子都填不饱,谁还想着学习呢?如果你告诉他,上了学,读了书,有了知识能赚取更多的钱来买面包填饱肚子,估计他们会愿意考虑一下。
送给世界的礼物——埃塞咖啡
当作者在埃塞俄比亚旅行时,和当地黑人司机讨论到咖啡,埃塞人的咖啡能彻底颠覆你对咖啡的认识。
当作者跟当地的司机说全世界的人都在喝雀巢咖啡,司机一脸茫然,那是什么玩意儿?
作者讲述那是一种速溶咖啡,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钟,有近5500杯雀巢咖啡,被人喝下去。
把咖啡制成粉末,工艺很复杂,最后用开水一冲,机器磨成的咖啡粉就被还原成了一杯咖啡。司机听了乐不可支,车子几乎翻倒地下,咖啡还有这种喝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不能称之为咖啡,而是一种饮料。
司机先生决定有必要带作者去喝一回真正的埃塞俄比亚咖啡,以纠正并提高她对咖啡的认识。不然的话,你们以为雀巢就是咖啡了,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埃塞俄比亚咖啡制作方法是先把咖啡豆放在陶制器皿上翻炒,然后木棒捣碎,再把咖啡粉放入陶罐中,加入水,开始煮。咖啡连煮三次,每人也都喝三次。
这很像我们喝咖啡原液,只不过我们喝的原液也是用开水冲,而不是煮。想想埃塞人嘲笑全世界的人都在喝速溶咖啡,顿时不免让人觉得有点尴尬。
为什么一定要去非洲?
美国环境科学家罗德瑞克·纳什有一个科学理论,认为从过去到现在以致未来,伦理学中的道德共同体的范围,基本按照这样的范围顺序扩大:
自我——家庭——部落——国家——种族——人类——动物——植物——生命——岩石——生态系统——星球
一共12层,在城市中,你大概只能走上三四步,能蹒跚走到人类这一步,已算是高瞻远瞩。但是,如果你来过非洲,不必循序渐进,你如同智力超常且用功努力的学生,不断跳级。你很容易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抵进第七、八层,也就是动物、植物那一层面。
作者说,看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富足,就看他的心中能容纳多少与己无关的人和物。
非洲是一所奇异的校园。在这里眺望远方并安静地想一想,也许就抵达了罗德瑞克·纳什所列的最后一层——星球。













网友评论
毕老师原本是个智慧、通达、幽默并爱究根问底的人,在书中,毕老师作为作家细致入微之观察、悲天悯人之情怀和生动细腻之叙述,使得即使一些地理、历史知识也具有生命的活力。途中眼见耳闻的故事:如德国老太,曼德拉的故事,其生动性也远超过普通传记,有着小说之精彩。这是一个文学家的眼光和笔触。这种体验和思考,程度之深,并非一般游客所能及,一般人想表达便可表达的。毕老的一张“非洲之傲”车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和阶层,贫穷和奢侈,愚昧和文明。
与此同时,《非洲三万里》也是一本温厚之书,它以旅行为线,将生命中的温暖和荒凉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带领人们学会珍惜生命中温柔的瞬间:那双在暴雨中递过雨伞的手、那点为你围上一条毛毯的温柔、那些黑暗中与你彻夜聊天的朋友。这些一点一滴的温柔是你生命中的光,祛除阴霾,带来善良。
《非洲三万里》是在告诉我们生活有时候需要慢下来,慢下来去听听身边的故事,做个安听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