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片名】《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2016)
【导演】梅尔·吉布森
【编剧】安德鲁·奈特 / 罗伯特·申坎
【制片国家】美国 / 澳大利亚
【片长】139分钟(片头 1’15 ”,片尾 ’ ”)
【剧情提示】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戴斯蒙德·道斯,出于对基督的信仰,以及童年和家庭的原因,对枪支武器有强烈的拒绝意识,因为拿枪即代表杀人。太平洋战争爆发,道斯报名当军医,由于他始终不愿拿枪,在军营受到排挤,可他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而接受军事法庭审判。当他和战友来到前线钢锯岭,眼看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他却没有后退,独自一人在战场上避过敌人的视线,救出了众多受伤的战友。道斯的行动给予战友极大的鼓舞,也得到国家的嘉奖。
【叙事结构】
0:1’ 影片开始,展现残酷的战争现场,主角道斯受伤被战友送回营地。
0:3’ 时间回到16年前,道斯还是一个孩子,失手伤了哥哥,年幼的他开始思考基督的话。
0:10’ 青年道斯在医院偶遇爱人多萝西,随后展开追求,并俘获了爱人心。
0:27’ 道斯离开爱人来到军营,不久后,长官和战友就因其不愿拿枪而另眼相看,甚至欧打他。道斯想回家结婚也被拒,并被送上军事法庭。幸好其父多方奔走,找到昔日战友说情,才让他免于处罚继续留在军营。
1:04’ 道斯与部队进入前线钢锯岭。第一次登岭,让他感受战争的激烈和血惺残酷。
1:24’ 第一次战役结束,开始清扫战场。道斯和曾经欧打他的战友言归于好,他讲出了自己不碰枪的理由,那是因为父亲曾经对母亲家暴,而他差点杀了父亲。
1:37’ 第二次战役结束,部队都已退下钢锯岭,而他选择独自留在岭上继续营救战友。
1:58’ 道斯回到岭下,受到战友的改观和敬仰。
2:01’ 第三次战役开始,战友们等待道斯祈祷后再开始战斗。忽应影片开头,道斯因为脚踢手榴弹受伤,被战友送下钢锯岭,战争取得胜利。道斯回国受到表彰和嘉奖。
【简评】影片的主题即是信仰,围绕战争和救人两个切入点来诠释中心主题。影片采用倒叙和三段式的手法。一开始展现战争的残酷,随即转入主角幼年时,跑得快,会爬山,这些都是在战场上奔走能力的伏笔。失手差点打死哥哥,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成长青年后,因为救人认识了爱人,优秀的包扎技术又是一处伏笔。虽然这一段讲述与恋人相处的经过,但处处埋有伏笔。在电影院问动脉和静脉的差别,在家里捧读医术手册等。恋爱的温馨场面又和后面的战争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平衡了影片的基调,不致于太过灰暗。离开参军前,恋人送来的《圣经》成为以后剧情的重要道具,是他信仰的具象化在。
第二段讲述在军营中的生活。一入军营,独特的打绳结,训练时跑得快,都在为后面做伏笔。当长官发现他不拿枪时,他接连受到上司的置疑,战友的排挤和欧打,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信仰,最后被送上军事法庭。解决这一问题,最终是父亲的出手相助,他穿上曾经的军装,以老兵之资出现在法庭上,与法官展开舌战,以老兵的情怀打动法官,送上昔日战友的来信,以美国宪法为依据促使长官取消了起诉。这一段强调了道斯作为不拿枪士兵的不和谐性,为了后面的褒扬,此处要先贬抑。无法参加婚礼加重了戏剧冲突。
第三段正式进入战场,先后描写了三次战役,第一次重点展现战争场面,第二次战役很快结束,实质上是要进入真正的战场,道斯以一人之力打赢了救人这场战争,这是全片的重点段落。第三次即士兵受到道斯的精神激励,终于夺下钢锯岭打赢了战争,然而英雄却负伤下战场。但是随后他即得到了国家的嘉奖。
这部片子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改编剧,看过真实的事迹,许多人物和场景其实都是虚构和加工。例如道斯父亲并不是一战士兵,道斯也没有因无法回家而错过婚礼,甚至其妻原来并不是护士,钢锯岭也不是道斯的第一个战场……但是因为这是个故事,只是一个电影,最重要的是打动人心,一切都是为了这一中心主题服务。至少我被感动了好几次。中国的真人真事改编类型电影应该从中汲取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