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见朋友,一边吃着美味的水果,一边会谈论什么呢?

谈论美味是一方面,但不能从头到尾一直说好吃、好吃啊。看苏轼在说些啥,给我们人际交往中的话题扩展一些感悟。
这两天读了苏轼的《荔枝叹》,很喜欢这首诗,不仅可以从诗词角度来解读,也可以从我们人际交往中的话题选择这个角度来解读。
荔枝叹 苏轼
十里一置( 驿站)飞尘灰,五里一堠( 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 (hú:鸷鸟名)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fú,水名,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 (lè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chuāngwěi:祸害)。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1.
如果我们谈论起荔枝,我们可能会说荔枝很好吃,很美味。接下来该说什么了呢?
苏轼自己喜欢吃荔枝,有《食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这首古风《荔枝叹》,带有新乐府的性质,借荔枝生发开去,纵横古今,淋漓痛快,给我们人际交往中的如何生发话题一些启示。
2.
诗人的笔触是广泛的,他有着丰富的联想能力。他从荔枝本身的形态,转到和荔枝相关事情的描述之上,再由事到相关的人身上。
即在谈论某个话题时,由物到相关的事再到人,由历史再到时事。这就是纵深思维。纵深思维强调在思考某个问题时,不停留在事物本身,而能由此进一步地、深入地往下探寻。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不局限在事物的表面上,而有更深邃的认识。
3.
诗人先描述了和荔枝相关的两件历史上的事,一上汉和帝时令交州进献荔枝,一是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这两件事都因统治者的奢侈骄侈给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灾难。祸害民生,皆其人起。媚上欺下的奸臣的罪恶亦是罄竹难书。
诗人宕笔一转,由此物到彼物,由历史谈到现代时事,由荔枝谈到茶叶再到姚黄牡丹的进贡,批判这些美物、开此不良风气者。风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奸佞小人进贡以宠上,可堂堂士人忠孝之家也进贡讨取皇上的欢心,让人悲慨!
4.
总之,一边吃水果,一边可以谈论水果,非水果,还可以说说故事,批判某些远在天边但绝不是近在眼前的人。
如何让自己的谈话具有勃勃生姿?
回到人际交往的话题上,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既要有纵深思维的深入思考,又要有发散思维的扩展,把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事、物以巧妙的方式联在一起,纵横捭阖,由此形成谈话的生机与妙趣。
《荔枝叹》译文: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
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
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
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
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
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
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
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
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