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wū)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故为是举莛(tíng)与楹,厉与西施,恢诡(guǐ)谲(jué)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业者,用也;用业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
路是人们走过才形成的,万物是人们称呼才是如此的。为什么说是?是有是的道理;为什么说不是?不是有不是的道理。万物本来就有是的道理,万物本来就有可的道理。无一物不是,无一物不可。可有可的道理,不可有不可的道理。因此之故,像树枝与屋梁,丑人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奇特的现象,从道看来都是相同为一体的。
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所以万物没有生成与毁灭,还会再度相同为一体的。只有明理的人知道万物相通为一体,因此不再争论而寄托于平庸的道理上。平庸就是平常日用的;平常日用的,就是世间通行的;世间通行的,就是把握住关键的。能到把握关键的地步,就接近道了。这正是顺着状况去做,达到此一阶段而不知其中缘故,就叫做道。
人们费尽心思去追求一体,却不知万物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叫做“朝三”。什么是朝三呢?有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栗子喂猴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他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听了都很高兴。名与实都没有改变,而应用之时可以左右猴子的喜怒,这也是顺着状况去做啊!所以圣人能够调和是非,让他们安顿于自然之分,这就叫做“两行”:是非并行而不冲突。
解读
在这段文字中,庄子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反问,表达了他对于世界万物的观点和哲学思考。
首先,庄子提出了“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的观点。他认为,道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成的原则,它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使得万物得以存在和运行。物是按照道的规律而自然而然地存在和变化。这里的“然”表示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通过反问“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强调了物自有其自然的存在方式,没有什么是绝对固定和不可变的。
记得,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也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示显。其中现象本身的出现,没有丝毫地做作,也无丝毫地夹杂的成分,不是个体或群体的刻意所为,都是自然而然的彰显。所以说,“道”无处不在,处处在。
接着,庄子指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他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其自然的状态和可行之处,没有任何一物是例外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可行的方式。这种观点告诉人们要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要过于执着于一种固定的观念或立场。
庄子进一步指出,“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他认为事物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是相对的,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条件。这里的“可”和“不可”可以理解为事物的适应性和不适应性。庄子通过这种观点告诉人们要灵活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和调整。
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庄子提到了“道通为一”的概念。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本体,它使得万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无论是莛与楹、厉与西施,还是恢诡谲怪,它们都是道的表现形式,都是通向道的途径。庄子通过这种观点告诉人们要超越表面的差异和对立,认识到万物之间的共通性和相互关联。
最后,庄子提到了“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观点。他认为只有达到一种境界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道的存在和运行,而普通人则需要依靠具体的应用和实践来认识和体验道。庄子通过这种观点告诉人们要在实践中寻求对道的理解和体悟,不要过于追求抽象的理论和概念。
总的来说,庄子在这段文字中阐述了他对于世界万物的观点,强调了道的存在和万物的相对性、变化性。他通过对比、反问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他对于人生、世界和道的深刻思考,对于世人提供了一种超越对立、顺应自然的哲学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