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凤凰古城是三月初春时节,那方水土人文,别后仍历历在目,久久不忘,故年后拾笔凝思,行文记之。
一、灵境育才人
凤凰古城,传说中凤凰飞临栖居之地,之为天下所识继而闻名遐迩,与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的笔不无关系,《边城》、《湘行散记》,写尽了湘西的秀美风光与朴拙人事。惭愧的是,在这之前我竟从没读过沈先生的文字,翠翠及沱江两岸的秀色始终是活在我的传说中。这样也许有一点好,由自己从心感受这片土地的情韵,可能会来得更真切些。
赞凤凰城,少不了要说说这里的人。
沈从文先生的名气自不必说,还有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有著名画家黄永玉,在这小小的镇子里,孕育了这许许多多多的名人雅士,人杰地灵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最最合适不过了。如果套上所谓迷信的说法,会说是这里的风水好,能出人,照我说,这也并非都是谬言,有这样的山水风物,便能养出这样的人物与性灵,长年熏陶,渐成氛围,自是才人辈出。就象广西东巴凤老区的一个小镇,出了七个将军,成为将军之乡。你又怎能说,这些都是偶然呢。
他们的业绩是在外头打出来的,当初走的时候,多是时势所迫,离乡背井,不是什么好滋味,风雨抵砺,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可正如沈先生的名句:“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叶落归根,不管他在外头闯出了多大的一片天空,他依然记住的,是那条载着童年梦境的千古长流的小河,是教育他知识人事而后又送他远行的河码头。而几十年过后,他们最终让世人记住的,也是这片翠山碧水环抱的古城水土。

二、水上的文字
娴静的沱江水不息长流,河水里的石头和砂子,河底里漂摇的水草,河岸边空置的水车,这一切仿佛都与历史毫无关系,千百年前如此,千百年后如此。
凤凰城因了水而性灵,水的灵性在沈先生的作品里随处可见,“我的小船快走到妙不可言的地方了,名字叫‘鸭案围’,全河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船正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
船游沱江我觉得是件幸事,尽管同事们都说最不值是游河,因为船行的目的地是桃花岛,在这初春的时节,再往南地方桃花是开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这阴冷的山区里桃花总要开得晚些,于是对游人来说,不免少了一种两岸桃花夹流水的好景致。可我更乐陶于的,却是这船游的过程,至于结果,又何必多管呢,很多地方慕名而去了,看了往往却又大失所望,可其实最美妙的时刻是在你渴望、及正奔向目的的过程中。这正如麦兜说的,火鸡在没有吃到之前,是最好吃的。
湘西人民爱唱歌,我相信,爱唱歌的人们都是爱生活的。船工边划船,边自得地唱起了山歌,碰到迎面而来的过往船,更要把嗓子放亮对起歌来,你来我往,意趣盎然。山歌都是四句,起承转合,少不了阿哥阿妹的谈情内容,透着质朴和俏皮,想唱就唱,听着舒心,可感觉到发自内心。最后一声“喽喂”直扬上去,仿佛要直上到蓝天,总会在人心头久久萦绕。
我不禁要与去年游小三峡对比起来,当时船工也先开嗓唱了一首山歌,大家正感有趣时,他话锋一转却到了实质的内容,每唱一首5块钱,欢迎大家点歌,说着还拿出一本记着歌词的小印刷本,说要买歌本也可以,10元一本。顿时我是大倒了胃口。现在看来,还是湘西这边土地的民风纯朴。只是,我却又杞人忧天起来,商品化大潮的不断深入,最终会不会玷污了这片净土呢?但愿我真是杞人忧天。
我想我真是杞人忧天,我相信有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是一方水土养成的。一路上,随处可感受到山水间缊藏的那份超然出尘的自得。晨曦中,清清的沱江水洗涤着村妇的衣裳,有节奏的捣衣声敲打着山间的宁静;山坡上,壮实的黄牛安闲地吃着草;菜地里,立着斗笠布衣的稻草人,朴实的老农在锄着草,看到我们的照相机对过来,就停下手中的锄头向我们憨憨地笑。这样一幅田园山水画啊,是陶渊明诗中才有的意境。
顺流返回古城的小河里,你看那精悍的船工大哥,在我们一众游人的呼号助威声中,憋着气一股劲竟直冲上了那片逆流石滩,稳稳撑住,然后裂嘴“耶!”的一声欢呼,象年轻人一样伸出两指,做出一个V字手势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一切一切,再现了沈先生笔下的情景人事,感觉是悠然而至远了。

三、忘掉时间的小城
这样一座古朴而美丽的小城,应有许多人情风物可以发掘的,可我来得匆匆,去得匆匆,更没有福份在这住下来亲身感受,因此只能在浮光掠影的行程中留些粗浅印象。
我顺着古老的城墙徜徉,古城墙顺着江流蜿蜒,守护着千年的历史,见证着世代更替的人事沧桑。青石板铺成的路不宽,两旁多是店铺,以卖银饰、染布、各种手工艺品、土产食品为主,也间或有酒楼。
正街旁又岔有多条巷子,巷子里透着的宁静就是普通居户的生活映照了,在温暖的初春阳光下,三个老人,一张方桌,一盘残棋,就是一个晌午。面对这一切,一霎间,我便如烂柯传说中的那个樵夫,听岁月无声,看白云苍狗,任斧柄腐去,我自观棋不语。
是的,这座小城已忘掉了时间,这里的人们已忘掉了时间。
这里杂居着的苗族和土家族人,以自己民族的方式过着自然纯朴的生活。街上,随处可看到头缠布帕,背挂背篓的当地民族人,或穿街而过,或摆卖街边。那背篓实在是非常实用,可以背货物来赶集,如辣椒、柑橘、梨子等,返寨子时可以背回衣服、肥皂等生活用品,还可以直接用背篓背着自己的小孩,那孩子就瞪着大眼睛向我们好奇地张望。年老的妇女会把背篓装了自织的民族衣物、银饰,安坐在街边摆卖,一边低了头自顾自编织,从眼睛里看不到丝毫的焦灼,即使有游客来光顾了,她也只是笑笑递出了货,又继续手中的活。
小城处处都是景,虹桥风雨楼又是观赏沱江美景的最好位置。站在这二墩三孔的石拱桥上,往东南看,水色清澈澄明,六角砖塔万名塔倒影入江,与挂着红红灯笼的吊脚楼相映成趣,细长的小舟划过粼粼的江面,碧水溢彩,春山含秀,绿树舞影,这真是一幅灵动的水彩画啊!而虹桥它本身就是好景,建于清代康熙九年的古桥横亘于沱江上,斜檐欲飞,古朴庄重。
虹桥靠南沿江是一溜十数座吊角楼,吊角楼是凤凰的标志性建筑,是依水而建的普通民居,多在溪河水边或傍高坎竹林依地就势而建,在楼下面用十几根长柱支撑,一来减少土方工程,少占好地,二来可避免潮湿,防蛇蝎野兽。这充分体现了苗族人的美学观念及匠心独运的智慧。最大的吊脚楼群座落在古城东南的回龙阁,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全长240米,建于晚清和民国初期,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
这一路好景看过来,恍如在梦境中遨游,而能在吊脚楼上枕着江流过上日子,却又是何等奢侈的一个梦啊。
述说地方的风土人情,少不了当地的风味小吃。湘菜本是一大系,而在这民族的聚居地,更有许多独特风味的小吃。血耙鸭、酸菜血鱼、包谷烧、蒸腊肉……这一个个菜名光听着就让人舌底生津,可惜我们的伙食都集体安排好了,没有更多机会去满足口腹之欲。
好在还有可以兜着走的特产,姜糖是这里最有名的特产,它是用鲜姜捣碎或榨汁后放入糖浆中熬成的。街上卖姜糖的随处可见,卖家就在街边现做现卖,拉起了长长的姜糖,把那股甜香飘得老远,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写完以上,搜肠刮肚,我竟找不出结束的文字,我想,在我心里,凤凰的行程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别了凤凰,别了那片山水,吊脚楼下的水声,还声声在耳,最后想到的,还是沈从文的话:
——在凤凰,放下行囊,你就回到了故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