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专业就是在一个领域内的分辨率,像素越高,就越是清晰,高清之下,纤毫毕现。
职业交易员的修行会把人训练成职业决策者,身处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每时每刻都需要决策、且要用相应代价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代价越大,反向训练出来的决策能力就越强。
古之名将是其中的巅峰,他们需要拿自己和三军将士的性命为决策负责,胜则威赫千古,败则身死族灭;现代社会的代表是交易员和德扑选手,其实还有政客,在拿真金白银和前途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所以职业决策者的思维是重系统、轻结果,判断准则是概率和贝叶斯加权,因此才注重信息的真实,真实度才会有相对精准的概率评判,以及更大的权重,这也反向训练出“情报第一的认知和行为”。
以此读史,才能从中读出真相。
比如最典型的刘邦是个流氓,文不成武不就,根本不会打仗,屡次败于项羽,只在韩信支持下赢了最后一战,所以韩信才是兵仙。
历史要是拿数据和统计学去推敲,会发现大多数结论是情绪化和价值取向的,真实度不值一提。
这就看你读史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只是想学习一些励志或者警醒的故事,帮助自己修身自律,那没问题,可如果像我这样,需要信息的真实来做出客观的判定,那么就是要用统计和量化的。
现实中很多历史研究者都不会用数据去作分析,就得出非常离谱的结论,历史的荒诞就被公认为历史真相了。
比如宋朝战争按胜率统计,大致是50-60%之间,但你要明白大多数是守卫战,被攻击率超过80-90%,因此其所谓的胜率,只是没有被击溃,当攻击方一旦取得大胜,那就是灭国之战。
这是宋朝重文轻武的致命之处。
那我们看刘邦,大型战役统计胜率是:只有一败,此外全胜。
刘邦在灭秦和扫灭其他诸侯以及项楚的过程中,持续攻击,就只是输了彭城之战。
当然输的这一仗是惨败,不但二十万汉军被击溃,而且老婆孩子没了,还发生了我们都知道的那一系列寡廉鲜耻的事。
之后,项羽被灌婴占领彭城,后勤被截断,被迫与刘邦讲和。
最后的垓下之战,我之前很系统的写过这个,如果项羽还要退返彭城的话,刘邦本来是要自己带队围杀的,只不过项羽开始纠错,舍弃自己“锦衣夜行”的都城,往寿春方向撤退,要重建后勤,这下就不得不联系韩信灌婴,而这两起初是拒不与刘邦会和的,很明显的有异心,后项羽屡次被刘邦击垮,见大势已去,韩信灌婴这才与刘邦会和,60万汉军围歼10万楚军。
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刘邦连续攻击项羽各处诸侯,攻城掠地。主要的将领有灌婴、彭越、刘贾、周勃等,韩信是很能打,但作用没有传闻那么大。
最后刘邦夫妻杀韩信是很正常的。他的举动有取死之道。
发展必须主动进攻,进攻获胜是积累资金实力的过程。
看秦国,从靠给周王养马起家,到统一,就是一路进攻的过程。
我们做人其实也一样,在弱小时,要追随市场趋势和最优者策略,也就是大趋势、大政策、大资金方向,沿这个方向切入找机会。
被动是宋朝的策略,会持续被削弱,来不及止损最终会被击垮。
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去不断增加胜率和产出比,主动积累、最终成势。
主动进攻,要敢于在正确的位置,下重注。
项羽实际上是死在刘邦持续的攻击之下,他的领地和诸侯之地不断被刘邦侵蚀,最后已经没有资本再战了,他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最后才放弃彭城要经略寿春,只是王中王刘邦联合张良陈平没给他机会。
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掠夺。
秦灭六国,汉灭诸侯与楚,魏灭蜀吴,唐灭隋,赵匡胤灭南汉唐,然后宋被辽夏金元灭国,明灭元,清兵入关灭明。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锁国后被日本两次战争掠夺,日本崛起。一战和二战后,日本都是赢家。
因为他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强国。
这是数据读史得出的结果。
今年再次读党史和毛选,有读出来很多细节,我们总说一个组织或一个人厉害,但只有到了细节中,才会知道厉害到什么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