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秦是怎样成为文化语码的?
熊 逸
有一个愿望,很多中国人都有,但是很多人也都没实现,那就是从头到尾读一遍《资治通鉴》。熊逸老师的《熊逸讲透资治通鉴》这门课,他带你逐章逐节,甚至是逐字逐句地把《资治通鉴》研读一遍。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几年的时间。熊逸老师讲史的风格,不是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那么简单,而是抓住一个有意思的点,由此延伸开去,帮你洞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苏秦这个人,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个战国时代特别活跃的外交家。但是熊逸老师说,苏秦还是咱们中国文化里特别重要的一个文化密码。你要是对历史研究比较熟悉,也许听说过,近些年出土文物印证了,司马迁在《史记》里关于苏秦的记载,很可能是错的。广泛流传的关于苏秦的各种故事,很可能是假的。那这样一个假苏秦,对我们来说还有意义吗?熊逸老师说,有,而且意义还挺大的。
其中的理由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熊逸老师是怎么说的。
《战国纵横家书》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传统版本截然不同的苏秦形象,但问题是,难道《战国纵横家书》真的就比《史记》和《战国策》的史料价值更高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史学界的激烈交锋,直到今天也没有尘埃落定。于是我们不妨重新看一下那个岩中花树的故事,有人问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那么,《战国纵横家书》在古墓里边“自开自落”的时候,和世界真的有什么相关吗?
苏秦的形象真正在历史上发生影响,主要就是通过《史记·苏秦列传》。这就意味着,无论司马迁搞错了多少史实,但他笔下的苏秦已经在中国历史上变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化语码。这就意味着,即便司马迁的记载通篇全错,这些错误也产生了极其真实且深远的影响力,比真相更值得我们去了解。
对于司马迁的记载,司马光并不怀疑。司马光有一首七言律诗,题目叫《赠吴之才》,主人公吴之才人生不顺,相当落魄,司马光拿苏秦的事迹来勉励他。诗是这样写的:
胜冠自立艰难里,大器由来贵晚成。
松柏傥非生磊落,岩崖何易出峥嵘。
苏秦游困羞妻嫂,主父居贫厌弟兄。
六印佗年拥车骑,会须重过洛阳城。
诗的首联,劝吴之才不要灰心,一时挫折没什么的,大器晚成嘛。颔联把他比作松柏,说人间正道自然充满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颈联的对仗,分别用到苏秦和汉朝名人主父偃的典故,说人不得志的时候,在亲人那里都只会得到嫌弃,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尾联继续用苏秦的典故,劝吴之才好好看看苏秦的榜样,当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荣归故里的时候,当初看不起他的人还不是跪得比谁都殷勤吗?
更有励志色彩的是唐朝诗人薛令之的一首《草堂吟》: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
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
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识宫商调。
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
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诗句写得很通俗,说读书人在穷山僻壤的小茅屋里刻苦学习,生活太清苦了,也太寂寞了,偶尔弹弹琴,自娱自乐一下,琴声里的哀怨没人听得懂。明明家里很穷,但他就是不肯操持营生,偏要埋头读书,以至于受尽了人们的嘲讽。但没关系,鱼在跳上龙门之前,宝剑在剑气冲天之前,凡夫俗子哪里看得出来什么。您没看见苏秦和韩信吗,早年困顿的时候还不是一样,谁看得出他们是英雄坯子呢?而他们一旦抓住机会,遇到明主,马上就会飞黄腾达。所以啊,男人在给自己树立远大志向的时候,应该好好读读历史,看看古代那些榜样人物。有了榜样的激励,拼命读书学习就有动力了。自古以来,那么多达官显贵在发迹之前,还不都是在穷困的生活里发奋图强吗?
薛令之把苏秦和韩信并列,其实苏秦的人生更有楷模意义,因为它充分说明了拼命读书,受到挫折之后再拼命复读,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扭转命运。
薛令之本人是进士出身,应该是个很能读书的人,只不过当他进士及第以后,长期在太子身边做官,职位低,俸禄薄,前途黯淡,越做越没意思,有一天没忍住在墙上写诗发牢骚,偏巧被皇帝看到了,在他的诗底下续了两句,意思是说:嫌这里不好,没关系,您随便到哪里高就都好,我们大唐王朝不拦着您。
这正是盛唐时代,天下一统,薛令之虽然学到了苏秦奋发读书的精神,却没法学苏秦到处应聘。没办法,薛令之只能辞官走了,默默度过极度清贫的后半生,一天都没能跳脱出“鱼未成龙剑未飞”的状态。
形势比人强,大一统帝国就像垄断企业,保持垄断地位才是盈利的关键,看重的是稳定性而不是开拓性。而在苏秦生活的时代,不要说真用功,真有本事,就连滥竽充数、鸡鸣狗盗都能换来锦衣玉食,苏秦如果生在薛令之的时代,也未必能够出人头地呢。
古人就算想透了这层道理,也不方便明说,而且,除了比苏秦更多几分努力之外,也找不出什么更好的人生轨道了。所以,历代追求功名的人,永远会对苏秦的人生感慨万千。
再看晚唐诗人贾岛,他有一次途经苏秦墓,写下这样一首绝句:
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
今日凄凉无处说,乱山秋尽有寒云。
——《经苏秦墓》
贾岛生活的时代,正是晚唐藩镇割据的时代,所以贾岛触景生情,生出无限感慨,好希望当今天下能够再有一位苏秦这样的英雄出现,但偏偏没有,只有凄凉。
将苏秦当作文化语码,也有和司马光、贾岛的诗歌相反的用法。李白受到朝廷征召,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从此可以大展拳脚,于是写诗告别老婆孩子,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傥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别内赴徵》三首之二
诗句说的是,自己离家的时候,老婆孩子牵着自己的衣襟,舍不得自己远行,但这等无知妇孺哪里知道自己这次出山的意义呢。等自己回来的时候,老婆孩子可别学苏秦亲人的样子对自己不理不睬啊,因为,自己那时候应该已经功成名就,像极了苏秦发达的时候,佩戴着黄金相印,不可一世。
以李白这种眼高于顶的人,也不介意拿苏秦自比,可见苏秦作为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文化语码,到底有着怎样的分量了。
但是,也不乏看不上苏秦的人,觉得苏秦的人生纯属功利主义的人生,就算成功也不值得羡慕。我们可以看看唐朝奇女子王韫秀的一首绝句:
相国已随麟阁贵,家风第一右丞诗。
笄年解笑鸣机妇,耻见苏秦富贵时。
这首诗的题目叫作《夫入相寄姨妹》,意思是说,丈夫元载刚刚升任宰相,所以自己写这首诗送给娘家人。这首诗等于直接扇了娘家姐妹们的耳光,可见王韫秀这口恶气憋了有多久。
王韫秀并不是普通的富家女,而是节度使家的千金小姐。姐妹们的婚姻都有世俗意义上的大好归宿,偏偏自己,嫁了一个貌似潜力股的贫寒书生元载,而元载一连多年都没能考中功名,出人头地,以至于元载咽不下这口气,拿出了拼命的劲头,结果真的赢来了翻身之日,还一路高升,做到宰相。从此以后,老婆家里的女眷们对他从嘲讽变成了巴结,而王韫秀一点不留情面,写这首诗的意思是:虽然我老公发达了,但我们王家的家门传统难道是趋炎附势吗?当然不是,我们的传统是先辈王维传下来的诗人风骨,怎么就出了你们这些势利眼呢?就算我老公像苏秦一样从穷书生变成了六国总理,但在我王韫秀眼里,这些世俗功名不值一提。言下之意是:我当初看中元载,看中的是他的才华,是他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他的潜力。你们这些无知妇女只会以成败论英雄,当初对我们冷嘲热讽,现在对我们各种巴结,真让人恶心。
苏秦的人生,作为文化语码的人生,集中了各种人情世故上的尖锐冲突,一幕幕戏剧化的场面足以让人看尽人情冷暖,也因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熊逸老师说,每一部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应当被独立理解。正是用这种读书的方法,熊逸老师不但还原了历史上的真苏秦,更是带着我们读懂了假苏秦。理解了苏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从唐朝到宋朝,是怎么不断被贾岛、李白、司马光叙述、改写、抒怀的。
(摘自知识服务平台得到App罗振宇的《罗胖精选》,介绍《熊逸讲透资治通鉴¹》)
网友评论